紙筆化“刀槍”
戰場上的“精神食糧”
“彭雪楓將軍非常重視《拂曉報》。他認為,一支筆勝過2000支毛瑟槍。《拂曉報》作為黨的一支鐵軍,其威力賽過千軍萬馬。”在雪楓墓園,彭雪楓將軍紀念館時館長說。
“新四軍第四師26團以不足500人的兵力,擊退1500余日偽軍進攻,殲滅敵軍280余人,粉碎了日軍摧毀淮北抗日根據地的企圖。”在湖上辦報期間,《拂曉報》生動地報道了新四軍反“掃蕩”的英勇事跡,及時刊發了《朱家崗保衛戰紀實》《三十三天反掃蕩大捷》等報道,極大提振了軍民士氣。許多青年讀報后主動參軍,僅1943年淮北軍區就擴軍1.2萬人,形成“母親送兒打東洋,妻子送郎上戰場”的動人景象。
在爭取偽軍工作中,一份報紙的力量可以勝過“千軍萬馬”。《拂曉報》通過“偽軍弟兄看過來”等特別欄目,揭露日偽“以華制華”的陰謀,宣傳“反正抗日有功”的政策,附上聯絡方式和安全路線圖。1943年,偽軍某部連長讀報后率部120人起義,改編為“淮北抗日義勇隊”。報紙專門刊發了《歡迎反正弟兄加入抗戰行列》的社論,在偽軍內部引起強烈震動,當年即有3000余名偽軍官兵棄暗投明。
淮北根據地還設法把《拂曉報》帶到上海的蘇聯領事館辦事機構,通過工作人員,將《拂曉報》寄發到蘇聯的莫斯科、列寧格勒、基輔、海參崴和蒙古的庫倫等地。
帶著戰火的硝煙,《拂曉報》飛越萬里,寄發到世界各地,向全世界宣傳中國敵后的艱苦抗戰,引發國際正義人士的聲援。1942年冬,德國記者希伯曾手持第500期《拂曉報》感嘆:“這是中國敵后抗戰最真實的史詩。”此時,這份報紙早已超越地域界線,成為世界反法西斯戰場上的精神旗幟。
紙筆化“刀槍”。《拂曉報》用文字的力量穿透戰火硝煙,在烽火連天的歲月里照亮了信念之路,真正起到了“宣傳群眾,組織群眾,打擊敵人,消滅敵人”的巨大作用。
正午,采訪團崇敬且不舍地走出拂曉報社舊址。屋外,陽光自由而熾烈,正如當年報社前輩們懷揣革命理想踏入這片熱土時,那滿腔的熱忱與無畏的勇氣。而《拂曉報》所承載的追求光明、堅守真理的精神,也如同這永恒的陽光,穿越時空,激勵著一代又一代拂曉報人不忘初心,勇毅前行。
①拂曉報社各媒體稿件和圖片,獨家授權拂曉新聞網發布,未經本網允許,不得轉載使用。獲授權轉載時務必注明來源及作者。
②本網轉載其他媒體稿件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因轉載的作品內容涉及您的版權或其它問題,請盡快與本網聯系,本網將依照國家相關法律法規作相應處理。
本網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57—3909502
舉報郵箱:zgfxnews@163.com
版權所有:拂曉新聞網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點信息未經允許不得復制或鏡像
地址:宿州市紡織路拂曉報社 郵編:234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