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劉麗 張化云 陳成光 韓蕊
在美麗的洪澤湖北岸,有一個小村莊,20世紀40年代,這里人口不過幾十戶,卻是全國19個抗日民主根據地之一的淮北抗日民主根據地指揮中心,是中共淮北區(qū)黨委、淮北蘇皖邊區(qū)行署、新四軍第四師和淮北軍區(qū)司令部所在地,被譽為“蘇皖紅土地,淮北小延安”。這個村莊就是江蘇省宿遷市泗洪縣半城鎮(zhèn)的大王莊。
近日,拂曉報社“紅色記憶——一張報紙的抗戰(zhàn)”主題全媒體采訪團一行來到洪澤湖區(qū),走進大王莊,追尋先輩足跡,回望當年報社“水陸兩棲”辦報的歷史。
水上印刷廠
深夜挑燈印捷報
立秋后的大王莊,萬頃碧波蕩漾,百里長堤蜿蜒。采訪團一行穿過一片蔥郁的樹林,眼前緩緩出現一道掛著“拂曉報社”木牌的拱門——這里便是拂曉報社舊址。
步入其中,墻上的歷史照片、反“掃蕩”的文字記載,瞬間將我們帶回80多年前那個戰(zhàn)火紛飛的年代。
“1941年5月,新四軍第四師轉移到津浦路東,拂曉報社隨軍到達淮北蘇皖邊區(qū),在洪澤湖畔堅持辦報。”在舊址展館內,大王莊干部教育中心講解員祖麗娟娓娓道來,“9月6日,報社增出了《拂曉報部隊版》,隨師部駐半城,專為部隊而設,加上《拂曉每日電訊》,成為對外、對內同時宣傳的普遍讀物。”
1942年11月,日寇對淮北根據地進行連續(xù)33天“大掃蕩”。由于印刷機械笨重,在陸上轉移不方便,司令部決定,報社印刷廠向洪澤湖上轉移。當時,彭雪楓指示供給部,把一條大海船撥給印刷廠,印刷廠又找來兩條大蒙船、兩條小船,把機器、字架、鑄字機、裝訂機都搬到船上,駛進洪澤湖。
部隊在岸上作戰(zhàn),印刷廠在水上流動。每到宿營地,報社工作人員立即放倒大桅桿,減少目標;發(fā)現敵情,把船撐到葦叢里隱藏。同志們在船上排字、印刷,拂曉報印刷廠成了水上印刷廠。
驕陽似火,蘆葦高苗,密不透風。同志們在船艙里工作,渾身冒汗,像在蒸籠里一樣,喘不過氣。白天悶熱還可以忍耐,晚上的蚊子真讓人受不了。一到黃昏,陣陣又黑又大的蚊子扭成一團,嗡嗡的叫聲能傳很遠……但不管境況多么艱難,同志們從無怨言,仍然辛勤工作。
“材料奇缺字不全,個個木刻有困難。”在戰(zhàn)爭環(huán)境中,老報人李波人曾作詩描述湖上辦報的設備短缺與條件簡陋。即便如此,報社工作人員仍然能夠做到“深夜挑燈印捷報”,堅持在洪澤湖船上印刷出版報紙。
“敵人千余三路合擊朱家崗我旅二十六團駐地,戰(zhàn)士手持大刀,與敵肉搏,十進十出,激戰(zhàn)終日,斃敵二百八十余人,余敵狼狽潰逃……”反“掃蕩”期間,《拂曉報》及時大量報道了我軍跳出合擊圈,轉入外線作戰(zhàn)取得的勝利,生動地顯示了人民戰(zhàn)爭的威力。
如今,萬頃碧波依舊蕩漾,只是硝煙早已散盡。采訪團成員站在大王莊,回望這段歷史,看到的不僅是艱苦卓絕的辦報歷程,更是老報人在絕境中堅守信仰、在動蕩中傳遞真理的赤子之心。洪澤湖上的那抹“拂曉”,早已化作照亮前路的精神之光。
①拂曉報社各媒體稿件和圖片,獨家授權拂曉新聞網發(fā)布,未經本網允許,不得轉載使用。獲授權轉載時務必注明來源及作者。
②本網轉載其他媒體稿件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因轉載的作品內容涉及您的版權或其它問題,請盡快與本網聯(lián)系,本網將依照國家相關法律法規(guī)作相應處理。
本網互聯(lián)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57—3909502
舉報郵箱:zgfxnews@163.com
版權所有:拂曉新聞網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點信息未經允許不得復制或鏡像
地址:宿州市紡織路拂曉報社 郵編:234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