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印改鉛印
黨報穿上“新衣服”
拂曉報社舊址的西配房是印刷房,兩排鉛字字架靜靜靠在墻上,字架從上到下分為無數個小格子。《拂曉報》第一張鉛印報紙便在這里誕生。
“當時根據地不斷鞏固擴大,油印的《拂曉報》已難以適應形勢發展的需要。師長彭雪楓、《拂曉報》編輯陳陣等人提出:要籌建拂曉報鉛印廠。”祖麗娟介紹。
1941年秋,四師政治部從部隊、地方調集一批做過鉛字印刷的工人,購買設備,開始籌建鉛印廠。起初器材很少,只有一部腳蹬圓盤機,還不能印刷報紙,只能印《戰士識字課本》《拂曉每日電訊》和一些書籍、文件。工人們想盡辦法,多次向軍部、兄弟地區求援,冒著生命危險,去敵區采購,才得到一部四開機、一副銅模和一個舊鑄字爐,漸漸具備了出版鉛印報紙的條件。
“當時的廠名就叫‘四師政治部印刷廠’,本來印刷廠緊靠大王莊四師政治部,但由于預留的房子裝不下排字字架、印刷機器,就在離師部2里路的小村里找了處房子。”祖麗娟說。
1943年5月1日,《拂曉報》從425期起,出版鉛印報紙。全社喜氣洋洋,印刷廠開了慶祝會,彭雪楓、鄧子恢等領導前來祝賀。同志們懷著興奮的心情,撰寫文章《黨報穿上了新衣服》,刊登在首期鉛印報紙上。從這天起,《拂曉報》結束了近5年的油印歷史,進入鉛印出版的新階段。
“縱觀拂曉報發展形勢的全過程,它是存在最大的進步性的,從紙張、刻寫、油墨、印刷、排版、發行諸方面看,都是由簡單到復雜,由淺陋到精美,由低級到高級,其中飽含著無限心血,可以說是一個緊張的斗爭過程。”在《賀拂曉報五百號》文章中,彭雪楓回顧了報紙的戰斗歷史,并對它的光明前途寄予了無限希望。
新華社淮北支社成立后,拂曉報社擔負著報紙出版和新華社淮北支社的任務。此時,拂曉報社已具有相當規模,不僅有編輯部,采訪、通聯部,而且有收發新聞電訊的電臺。資料室也有分類剪貼的資料和近千冊參考圖書,發行量達五六千份。抗日戰爭時期,《拂曉報》與淮北支社通過連續不斷的新聞報道,把勝利的戰報、抗敵形勢等傳遞出去,有力配合了豫皖蘇廣大軍民的抗戰斗爭。
采訪團成員站在字架前,指尖輕觸一排排鉛字,仿佛仍能感受到殘留的溫熱——那是老報人布滿老繭的雙手,曾無數次摩挲、排列過的溫度。耳邊,老式印刷機的轟鳴聲穿越時光而來,在耳畔低沉回蕩。
①拂曉報社各媒體稿件和圖片,獨家授權拂曉新聞網發布,未經本網允許,不得轉載使用。獲授權轉載時務必注明來源及作者。
②本網轉載其他媒體稿件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因轉載的作品內容涉及您的版權或其它問題,請盡快與本網聯系,本網將依照國家相關法律法規作相應處理。
本網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57—3909502
舉報郵箱:zgfxnews@163.com
版權所有:拂曉新聞網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點信息未經允許不得復制或鏡像
地址:宿州市紡織路拂曉報社 郵編:234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