坑塘“蝶變”蟹滿塘
清晨的陽光鋪灑在埇橋區苗庵鎮新莊村的水面上,160畝規整的塘口波光粼粼。蟹農劃著小船穿梭其間,提起地籠,一只只青背白肚、活蹦亂跳的大螃蟹躍出水面,鮮活的模樣盡顯豐收的喜悅。

捕撈螃蟹
“今年8個塘口預計能收7萬斤左右,采收期持續一個半月,日均捕撈近2000斤。”螃蟹養殖基地負責人昌號站在塘邊,望著忙碌的場景喜上眉梢。誰能想到,這片生機勃勃的養殖基地,昔日竟是新莊村火馬組雜草叢生、閑置多年的取土后廢棄坑塘。
“閑置資源就是沉睡的財富,必須盤活利用。”新莊村黨總支書記趙德財回憶,在苗庵鎮黨委政府支持下,村“兩委”班子依托埇橋區農業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與特色產業扶持政策,通過招商引資引進經驗豐富的養殖戶,讓廢棄坑塘重獲新生。如今,這些塘口年租金達7萬元,全部歸入村集體經濟,不僅實現集體資源保值增值,還讓火馬組185名村民定期獲得分紅。
生態養殖是品質的核心保障。該基地的8個塘口實行統一生態標準:投放的水草既凈化水質,又為螃蟹提供棲息脫殼場所;日常投喂小魚、黃豆、玉米等天然餌料,養出的螃蟹肉質鮮甜、膏黃飽滿,在市場上供不應求。這種模式既契合消費者對綠色健康食品的追求,也讓養殖產業走得更穩更遠。

挑選螃蟹
產業發展不僅帶來經濟效益,更創造了顯著社會效益。養殖基地優先招聘本村村民務工,喂料、捕撈等崗位日均工資100元,高峰期需多人協作,讓村民實現“家門口就業”。這種“基地+農戶”的模式,實現了村集體增收與群眾致富的雙贏。

展示螃蟹
冬意漸濃,蟹肥味美。新莊村的160畝水面,從無人問津的廢棄坑塘變身“蟹”金庫,既蕩漾著生態清波,更持續為鄉村發展注入活力,書寫著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雙贏的鄉村振興新篇章。
■ 文/圖 記者 曾慶芳
· 版權聲明 ·
①拂曉報社各媒體稿件和圖片,獨家授權拂曉新聞網發布,未經本網允許,不得轉載使用。獲授權轉載時務必注明來源及作者。
②本網轉載其他媒體稿件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因轉載的作品內容涉及您的版權或其它問題,請盡快與本網聯系,本網將依照國家相關法律法規作相應處理。


推薦閱讀
-
1市委常委會召開擴大會議
11-25 -
21至10月宿州市住房公積金累計繳存35.25億元 11-20
-
3楊軍調研全市政法工作并宣講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精神 11-19
-
4楊軍接待信訪群眾 11-18
-
51至10月宿州市進出口總值同比增長27.4% 11-18
-
6第七屆安徽省計算機大會在宿舉辦 11-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