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養+服務”解鎖鄉村養老新生活
初冬時節,走進埇橋區桃園鎮光明敬老院,一陣歡聲笑語撲面而來。院子里,幾位老人正圍坐在一起下象棋;旁邊的活動室里,護工正陪著半失能老人做康復訓練。這溫馨的一幕,正是埇橋區積極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精神、大力推進農村養老服務體系建設的生動寫照。
● 醫養結合暖人心 ●
“以前最怕的就是生病,現在好了,醫生定期來巡診,小病不出院就能解決。”78歲的王大爺在敬老院住了3年,談起這里的變化贊不絕口。
光明敬老院院長劉素娟介紹,他們與鎮衛生院建立常態化合作機制,實現“醫養無縫對接”,醫生定期上門巡診,為老人建立健康檔案,提供基本醫療、健康管理、康復護理等服務。這種“小病不出院、大病及時轉”的模式,讓老人們真正實現了“老有所醫”。
建立綠色通道、共享醫療資源、定期巡診義診……目前,埇橋區已推動全區養老機構與醫療機構100%簽約合作,不僅是機構的簡單對接,更是資源、服務、管理的深度融合。
● 公建民營激活力 ●
走進光明敬老院老人居室,空調、獨立衛生間、緊急呼叫系統等設施一應俱全。“這些都是‘公建民營’改革后添置的。”劉素娟介紹,2019年10月,在桃園鎮政府與愛心老年公寓的合作下,該院率先完成“公建民營”改革,引入專業管理模式,完成了適老化改造、空氣能熱水系統、全區域監控覆蓋等硬件升級。
改革帶來的不僅是硬件改善,更重要的是服務理念的轉變。在光明敬老院公示欄內,“每日活動安排表”詳細記錄著各項文娛活動:讀書看報、棋牌娛樂、健康鍛煉。“我們不僅要讓老人住得舒心,更要讓他們生活得充實快樂。”劉素娟說。
如今,埇橋區39家公辦養老機構已有38家實現民營,民營化率達97.4%。通過引入專業團隊、創新服務模式,有效激發了市場活力與服務效能,養老服務質量顯著提升。
● 三級網絡全覆蓋 ●
“奶奶,今天感覺怎么樣?有什么需要幫忙的嗎?”光明敬老院的工作人員定期上門看望獨居老人李奶奶,為她測量血壓、打掃衛生、代購物品等。這是埇橋區構建區、鎮、村三級養老服務體系的一個縮影。
通過前期摸排,光明敬老院建立了覆蓋院內院外的照護網絡,目前已輻射周邊10戶老人。對于行動不便的老人,提供上門服務;對于獨居老人,定期探訪慰問;對于有特殊需求的老人,制訂個性化照護方案。
民生無小事,枝葉總關情。截至目前,埇橋區通過5536戶適老化改造、44家農村幸福院建設、38家敬老院“公建民營”,構建起了覆蓋區、鎮、村三級的養老服務體系,顯著提升了服務可及性與專業化水平。
● 幸福晚年不是夢 ●
“推動養老服務高質量發展是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必然要求,也是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精神的具體體現。”埇橋區民政局黨組成員、區民政事務服務中心主任劉妮娜表示,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提出,“加強普惠性、基礎性、兜底性民生建設,解決好人民群眾急難愁盼問題”。埇橋區正是圍繞這一目標,探索出“政府主導、市場運營、服務直達”的鄉村養老保障網,打通了服務老人的“最后一公里”。
臨近中午,光明敬老院的老人們圍坐在一起,有的聊天說笑,有的看電視節目,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容。“黨的政策好,我們的晚年生活比蜜還甜。”一位老奶奶動情地說。
老人們的笑聲、護工的問候聲、康復訓練的指導聲交織在一起,譜寫著一曲新時代的“夕陽紅”贊歌。老有所養、老有所依、老有所樂、老有所安——在埇橋大地,這個美好的愿景正在一步步變為現實。
記者 曾慶芳
· 版權聲明 ·
①拂曉報社各媒體稿件和圖片,獨家授權拂曉新聞網發布,未經本網允許,不得轉載使用。獲授權轉載時務必注明來源及作者。
②本網轉載其他媒體稿件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因轉載的作品內容涉及您的版權或其它問題,請盡快與本網聯系,本網將依照國家相關法律法規作相應處理。


推薦閱讀
-
1上云賦智 乘“數”遠航 11-20
-
2楊軍接待信訪群眾 11-18
-
31至10月宿州市進出口總值同比增長27.4% 11-18
-
4第七屆安徽省計算機大會在宿舉辦 11-17
-
5楊軍在蕭縣住村走訪 11-15
-
61至10月宿州市新設各類經營主體58739戶 11-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