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香漫野豐收景 產業興村致富來
“一共是25.75斤,這是工錢您拿好!”11月15日,埇橋區桃園鎮澮光村的菊花種植基地里,金黃、潔白的菊花競相綻放,空氣中彌漫著清甜香氣。村民們拎著編織袋穿梭于花叢中,指尖翻飛間,一朵朵飽滿的菊花被采摘入袋,在地頭結算點錢,此起彼伏的算賬聲、歡笑聲,共同勾勒出一幅豐收的喜人畫卷。

澮光村村民在菊花種植基地里采摘菊花。 記者 蔣幫煜 攝
澮光村的菊花,如今已成為村民家門口的“致富花”。誰能想到,幾年前這里還是零散種植的作物。“要讓村民富起來,就得找對產業路子!”村黨支部書記吳學東回憶,為摸清適合村里的產業方向,他聯系村后備干部組成考察小隊,先后前往多個菊花種植產區實地調研,詳細了解品種特性、市場需求、種植技術等關鍵信息。結合澮光村的土壤條件和氣候特點,最終引入菊花特色種植,并挑選桃菊、貢菊、婺源等優質品種——這些菊花既能入藥又能茶飲,市場前景廣闊。
產業要落地,難題需破解。土地流轉、基礎設施配套、技術指導,每一項工作的落地都離不開基層干群的扎實努力。村“兩委”挨家挨戶做群眾思想工作,順利流轉400余畝土地,為規模化種植打下基礎。同時,完善滴灌設施、保障供電,解決灌溉難、用電難的問題;建設專業烘干廠房,讓采摘的菊花能及時殺青、排濕、烘干,“變身”成優質干花。
“現在在家門口干活,既能照顧老人孩子,還能掙錢,日子越來越有奔頭!”正在采摘菊花的村民謝霞臉上笑開了花。她告訴記者,自己利用農閑時間來烘干廠房務工,每小時7元,采摘菊花按每斤4毛錢計酬,無論做哪一樣,都能掙到錢。像謝霞這樣的村民還有很多,為了讓更多村民靈活就業、穩定增收,基地實行差異化計酬方式:菊花的種植培育、日常田間管理等長期崗位,按天計算薪酬,每人每天60元;采摘環節則按重量計酬,多勞多得。這樣的模式既保障長期務工村民的穩定收入,也讓農閑村民通過多采摘增加收入。據統計,采摘旺季平均每天有100多人務工,峰值時可達300人,平均每天要支付工資1萬余元,村民人均日收入能達到100元左右。
澮光村菊花畝產近300斤鮮花,通過規模化種植、標準化加工,每年能為周邊村民創收約50萬元。“如今,這片菊花田不僅成了村民的‘錢袋子’,更打造出可復制、可推廣的特色種植模板。”市住建局駐村選調生榮先亮表示,下一步,該村計劃與農業研究機構、高校開展合作,共同研制更適應本地氣候、產量更高、品質更優的菊花種子,擴大種植規模,延伸產業鏈,讓“致富菊”香飄更遠,讓更多村民共享發展紅利。
百畝菊田鋪就致富路,基層實干點亮幸福生活。澮光村以菊花產業為抓手,走出一條黨建引領、產業興村、村民增收的鄉村振興新路徑,這朵小小的菊花,正綻放出鄉村振興的大能量。
記者 夏冕
· 版權聲明 ·
①拂曉報社各媒體稿件和圖片,獨家授權拂曉新聞網發布,未經本網允許,不得轉載使用。獲授權轉載時務必注明來源及作者。
②本網轉載其他媒體稿件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因轉載的作品內容涉及您的版權或其它問題,請盡快與本網聯系,本網將依照國家相關法律法規作相應處理。


推薦閱讀
-
1市委常委會召開擴大會議
11-25 -
21至10月宿州市住房公積金累計繳存35.25億元 11-20
-
3楊軍調研全市政法工作并宣講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精神 11-19
-
4楊軍接待信訪群眾 11-18
-
51至10月宿州市進出口總值同比增長27.4% 11-18
-
6第七屆安徽省計算機大會在宿舉辦 11-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