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夢田園間 共赴振興路
“產業幫扶+就業增收”
凝練解題之法
走進埇橋區大店鎮三里村鄉村振興工廠加工車間,機器轟鳴,一派熱火朝天的生產場景:青嫩的毛豆在傳送帶上歡快地跳躍,細密的高壓水流沖刷著豆莢,豆莢排隊接受擠壓剝殼篩選,工人們麻利地稱重、裝袋、封口……
在泗縣大路口鎮的山芋產業園,烘干車間的熱風裹挾著香氣撲面而來。工人馬慶山正在操作智能分揀機,將不同規格的粉絲分裝打包。“以前種山芋換不來幾個錢,現在廠里管技術、管銷路,俺們只負責種好地。”他指著墻上的產業鏈圖譜,從育種、種植到深加工的每個環節都標注著收益分成比例。
鄉村振興靠產業,產業興旺靠特色。用好特色資源,推動多元化發展,是實現農民增收、農業發展和農村繁榮的基礎支撐。我市立足本地資源稟賦,用好銜接資金,全力做好“糧頭食尾”“畜頭肉尾”“農頭工尾”增值大文章,提出以“產業興村、城鄉融合”為主線,建立“黨政同責、一崗雙責”責任體系,大力發展庭院經濟、肉牛養殖、預制菜、“土特產”、鄉村旅游等五類重點產業,讓鄉村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 。搭建產業合作、科技服務、電商助農、金融支農“四大平臺”;探索“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文旅融合+鄉村體驗”“電商直播+特色農產品”等多元發展模式,推動鄉村振興各項舉措落地見效惠民生。
就業是民生之本,也是脫貧群眾持續增收的重要途徑。我市在就業增收方面打出了一套“組合拳”。脫貧人口小額信貸存量貸款達10.29億元,支持2.1萬戶脫貧戶發展生產就業創業,為脫貧戶創業就業提供了資金支持。“雨露計劃+”春季補助1.14萬人共1706萬元,幫助1976人升學、就業或入伍,提升了脫貧家庭勞動力的素質和就業競爭力。積極發放交通補貼、創業補貼、培訓補貼、一次性求職補貼等資金,累計補貼脫貧勞動力4.9萬人。大力開發鄉村公益崗位,吸納3.7萬名脫貧人口在家門口就業。通過一系列舉措,全市脫貧人口就業規模保持總體穩定,脫貧人口人均純收入不斷提高。脫貧戶工資性收入、經營性收入占比逐年提升,脫貧基礎更穩固,群眾抗風險能力更強。
“內外兼修+基層治理”
拓展答題之道
道路潔凈,空氣清新,處處見綠,泗縣屏山鎮老山村的新模樣,連村里人都覺得“新奇”。“以前垃圾地上堆、污水街上流,現在村容村貌大改變,看著就順眼。”站在自家小菜園旁,村民張偉不停地夸,“村里還搭建了管理平臺,大家可以隨時反映問題,實時查看問題處理情況,非常貼心!”
據悉,老山村圍繞鄉村治理主要任務,將平安鄉村、農村綜合治理、信訪化解、自治智能化數據分析、法治宣傳、德治議事機構平臺進行融合,搭建了“數字鄉村管理平臺”,與基層網格包保相結合,建立“村-組-戶-村民”在線居民通訊錄,解決鄉村治理難題。
“竹板一打響連環,小嘴一張順口連,我把鄉村振興贊,‘顏值’氣質都外顯!”日前,在靈璧縣游集鎮文化廣場“文化夜宵”專場,尤傳化、顧曉梅等4位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打起快板慶盛世,臺下群眾聽得投入,不時拍手稱贊。“鄉村振興,不能光看農民口袋里票子有多少,更要看農民精神風貌怎么樣。‘文化夜宵’豐富了咱老百姓的精神文化生活,這樣的活動越多越好。”正在現場觀看演出的游東村老人游加財高興地說。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文明和諧的鄉風民風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市以建設和美鄉村為目標,以推廣積分制應用為重點,推動完善鄉村治理工作機制,提高鄉村善治水平。組織“守底線、抓發展、促振興”大舞臺巡回演出,宣傳鄉村振興相關政策,擴大鄉村振興影響力,讓村民自覺投入到鄉村振興的實踐中來。
同時,扎實開展移風易俗各項工作,大力推進鄉風文明建設,既注重外部環境建設和改善,又強調練好“內功”。蕭縣“抵制高價彩禮 涵養文明和諧鄉風案例”入選國家鄉村振興局編制的《鄉村振興“四個一批”典型案例匯編》。
乘勢而上,接續奮斗。“我們將依托宿州獨特的資源稟賦,大力發展特色高效幫扶產業,著力打造農產品品牌矩陣,在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上邁出新步伐。”市農業農村局局長張安文表示。
· 版權聲明 ·
①拂曉報社各媒體稿件和圖片,獨家授權拂曉新聞網發布,未經本網允許,不得轉載使用。獲授權轉載時務必注明來源及作者。
②本網轉載其他媒體稿件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因轉載的作品內容涉及您的版權或其它問題,請盡快與本網聯系,本網將依照國家相關法律法規作相應處理。


推薦閱讀
-
1“三公里”就業圈“圈”出便民幸福路 10-09
-
2任東調研秋糧生產和防汛排澇工作 10-06
-
3市政府與浙大一院就宿州分院開業事宜進行座談 10-05
-
4任東調研假期值班值守工作 10-02
-
5
-
61至8月宿州市住房公積金累計繳存28.70億元 09-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