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問道到破題實現華麗蝶變
錯落有致的農家院落,風景如畫的葡堤原鄉,珠翠凝香的“陽光玫瑰”,承載歷史記憶的村史館;文化廣場上,幾位老人正圍著石桌下棋,孩童們追逐嬉鬧的歡笑聲此起彼伏……盛夏里的蕭縣白土鎮張村,處處是溫馨和諧的美麗鄉村畫卷。
2024年3月,蕭縣白土鎮張村黨總支書記、村委會主任陳波帶著組織的信任和村民的期盼,赴杭州市臨平區塘棲街道塘棲村跟班學習,收獲了黨建引領、產業發展、生態建設等方面的創新經驗。學成歸來后,陳波立足張村資源稟賦,將塘棲村的先進理念與本地特色深度融合,打造出了獨具特色的“張村方案”。
航拍蕭縣白土鎮張村葡萄種植大棚。記者 蔣幫煜 攝
沉下心來看門道 對標找差畫藍圖
跟班學習期間,陳波走街串巷,不僅看顏值,更挖里子。在村史館,他拍下當地“以文化人、以景聚人”的規劃圖;在農業產業園,他拽著農技專家追問“小農戶如何融入產業鏈”;在村民議事廳,他錄下黨員關于土地流轉的討論視頻……
“塘棲村的經驗不是‘空中樓閣’,他們創新‘黨建+網格’建設,探索基層分類治理模式,提升基層治理效能,讓我感觸很深。”陳波說。塘棲村一方面聚焦“黨建強網、治理強格”目標,探索“雙強網格”建設,選試點、調網格、分類治,建立“微實事”“大民生”兩張清單,協調聯動各方力量,推動基層治理工作全方位提升。另一方面,大力培育由鄉賢領銜的社會組織,組建志愿者隊伍,開展法律援助、醫療服務等活動,幫助解決村民大大小小困難。同時,健全民主協商機制,實現“民事、民議、民決”。
塘棲村“黨建+實訓”的生動實踐同樣給陳波帶來深刻啟示。該村通過開設沉浸式“一線課堂”“90后”正科級干部“拔節計劃”、建設“鄉村振興青年實訓基地”等方式,提升干部及人才的實踐能力。“在實地學習了塘棲村‘黨建+網格’‘黨建+實訓’的管理模式后,我體會到,基層治理的關鍵在于黨員干部真正沉下去、民情實況才能浮上來。”
短暫的跟班學習讓陳波收獲滿滿,也更堅定了發展信心:“塘棲能干的,張村也能干!”
甩開膀子務實功 破局開路見行動
“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樣子。”在充分借鑒塘棲經驗的基礎上,陳波對標“黨建+網格”模式,帶領村“兩委”推行“黨員責任區”制度,通過劃分黨員包片責任區,將政策宣傳、矛盾調解等工作壓實到人,實現“小事不出村、矛盾不上交”的治理成效。為確保制度落地見效,建立黨員“四諾”閉環機制,通過清單化承諾、可視化亮諾、痕跡化履諾、量化評諾,實現全周期管理。建立黨員履諾電子檔案,實行“一月一紀實、一季一公示”動態管理。2024年,全村45件民生實事全部按期完成。
“黨建+實訓”也迅速落地見效。陳波帶著村“兩委”班子對村內實訓基地進行全方位升級改造,將塘棲村先進理念與張村特色葡萄產業深度融合,構建出一套極具本土特色與實踐價值的實訓體系。2024年,張村新增一處教學點,先后承辦市縣鄉培訓10余場,培訓學員1500余人次,80%的課時均安排在田間地頭,真正做到“課堂學理論、田間練技能、現場悟經驗”融合教學。為確保培訓效果長效鞏固,張村創新建立“學員回訪”制度,形成“培訓-實踐-反饋-提升”良性循環。實訓基地經驗被中組部、《共產黨員手機報》推介。2025年,張村榮獲2021—2024年度安徽省農村基層黨建工作“五個好”村黨組織標兵。
同時,張村借鑒塘棲村農文旅融合發展經驗,重構鄉村價值鏈,形成“現代農業+農文旅融合”發展模式。一方面,重點實施葡萄產業升級工程,新建標準化大棚100畝,引進“黑皇”“妮娜皇后”等4個優質品種,通過統一規劃、技術、品牌的“三統一”管理模式,培育“人有我優”高品質葡萄,預計2025年可增產4萬斤。同步推出“葡萄架下種菌菇”立體農業,7畝試驗田實現畝產值2.4萬元,成功探索“一棚雙收”新模式。“我家的葡萄大棚每畝可收入15000元左右,再加上葡萄架下種植羊肚菌,每畝還可多收六七千,兩樣加在一起一畝地收入兩萬多沒問題,可比外出打工強多嘍!”張村村民馮金芝高興地說。
張村還結合葡萄產業優勢,高標準打造“葡堤原鄉”休閑度假區,推動農文旅融合發展。2024年,葡堤原鄉獲評省級旅游研學示范基地。基地精心策劃四季主題活動:春辦大地藝術節、夏推螢火蟲之夜、秋辦采摘節、冬設美食季,形成“月月有活動、季季有亮點”的運營格局。2024年,承辦了“宿州市農民豐收節”“蕭縣伏羊文化節分會場·露營燒烤”等大型活動,年累計接待游客15萬人次、研學團隊5000余人次。
生態人文雙提升 鄉風文明共向善
“第一次走進塘棲村,我就被震住了——河道清澈得能看見水草,家家戶戶門前的小花園比城里公園還精致, 農產品擺進直播間就能賣往全國,村民們每天都樂呵呵的,生活快樂又幸福。”提起對塘棲村的第一印象,陳波記憶猶新。
塘棲村“微改造”激活鄉村顏值的實踐,讓陳波找到了環境提升的“解題方法”。依托“省級和美鄉村精品示范村”項目,張村盤活86處房前屋后閑置地,打造兼具觀賞與實用價值的小菜園、小果園等“微景觀”,讓“方寸地”變成了“聚寶盆”。通過“黨員示范+群眾參與”模式,累計清理陳年垃圾200余噸、拆除違建30處,并建立“日掃周查月評”長效保潔機制,讓村莊從 “一時美”邁向“持久美”。在生態治理上,重點打造6公里生態景觀帶,種植蘆葦、菖蒲等水生植物2萬余株,配套建設親水平臺和垂釣區,打造“水清岸綠、魚翔淺底”的生態廊道,實現人居環境與生態效益雙提升。
“我們村經濟發展了,環境變美了,村民文明程度也提高了。各種文化娛樂活動不斷,‘好婆媳’‘星級文明戶’評不停,大伙兒的精神面貌越來越好。柏油路還通到家門口,年輕人都爭著回鄉創業啦。”張村村民陳德民高興地說。
張村堅持以文化人、以文惠民,常態化開展“最美家庭”“道德模范”評選,2戶家庭獲評省級文明家庭。針對暑期兒童托管難題,持續開辦“七彩假期”公益課堂,組織16名返鄉大學生為120余名兒童提供30天課業輔導與興趣培養服務,解決家長后顧之憂。2025年,張村憑借精神文明建設的扎實成效,獲評第七屆全國文明村鎮。
夕陽西下,張村的文化廣場上響起了動聽的音樂,陳波正和幾名村民商量著如何通過村直播,把即將上市的“陽光玫瑰”“妮娜皇后”等優質葡萄賣個好價錢。不遠處,一排排大棚里串串葡萄個大飽滿、晶瑩剔透,散發出豐收的清香。
“從問道塘棲到解張村難題,我發現鄉村發展沒有固定答案,唯有將新理念的‘種子’播進本地的‘土壤’,破解發展瓶頸,才能走出一條獨具特色的共富之路。”采訪結束,陳波堅定地說。記者 楊雪
· 版權聲明 ·
①拂曉報社各媒體稿件和圖片,獨家授權拂曉新聞網發布,未經本網允許,不得轉載使用。獲授權轉載時務必注明來源及作者。
②本網轉載其他媒體稿件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因轉載的作品內容涉及您的版權或其它問題,請盡快與本網聯系,本網將依照國家相關法律法規作相應處理。


推薦閱讀
-
1宿州市深化醫療服務價格改革試點成效顯著 07-05
-
2
-
32025年全省第三批重大項目開工動員會召開 07-03
-
4流動的史詩——新汴河② |激辯,如何徹底根除水患 06-30
-
51-5月份宿州市經濟延續穩步向好發展態勢 06-30
-
6市政府召開第75次常務會議 0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