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發美麗鄉村建設的“匠心力量”
近年來,隨著農業農村部等七部委出臺《鄉村工匠“雙百雙千”培育工程實施方案》及《安徽省鄉村工匠“千師萬匠”培育工程實施方案》等政策舉措推行,一大批鄉村工匠紛紛入選縣市省乃至國家級鄉村工匠名師名錄,進一步激發了鄉村工匠群體的創作熱情與傳承動力,更讓傳統技藝從“深閨”走向“臺前”,激活了鄉村產業活力,拓寬了農民增收渠道。
我市歷史悠久、底蘊厚重,鄉土民俗技藝繁多。從承載民俗記憶的剪紙紋樣,到縈繞鄉野的柳琴戲韻,再到傳承數代的艾灸古法,在廣袤鄉野田間,一位位身懷絕技的鄉土工匠名師,如同散落在田野間的“技藝明珠”,他們以“擇一事終一生”的執著與堅守,為鄉村振興注入獨特而深厚的匠心力量。
鄉村振興,產業是基,文化是魂。宿州的鄉村工匠,正是連接產業發展與文化傳承的關鍵紐帶。剪紙里勾勒的,是宿州民俗的生動剪影;柳琴戲唱響的,是宿州百姓的生活情懷;艾灸技藝承載的,是宿州民間的養生智慧。正是通過工匠們的堅守與創新,這些源于鄉土的技藝得以代代相傳,并在新時代煥發新的生機。這種“動態傳承”,不僅讓鄉村保留了區別于城市的獨特文化肌理,更凝聚起村民的文化認同與歸屬感,為美麗鄉村建設注入了深厚的精神力量。當傳統技藝與宿州的鄉村旅游、特色農業、健康產業等領域跨界融合,鄉村發展便有了更多元的路徑、更持久的動力。
美麗鄉村建設,關鍵在人。相比“引進來”的外來人才,“土生土長”的鄉村工匠更具穩定性和歸屬感。培育鄉村工匠,不是簡單的技能傳授,而是對鄉村內生動力的激活;為鄉村工匠搭建舞臺,不是單一的政策扶持,而是對鄉村發展活力的釋放。一方面,要持續完善鄉村工匠培育體系,通過搭建技藝交流平臺、提供政策扶持、加強合作等方式,讓更多年輕人愿意投身傳統技藝傳承,培育一支懂技術、善創新、愛鄉村的工匠隊伍;另一方面,要注重挖掘工匠技藝的市場價值,引導其與現代設計、品牌運營、電商銷售等新業態結合,推動傳統技藝產業化發展,讓匠心不僅能守護文化,更能創造財富。
匠心如燈,照亮鄉村振興路。每一位鄉村工匠的堅守與創新,都是對美麗鄉村建設最生動的實踐。當傳統技藝成為鄉村發展的“金鑰匙”,美麗鄉村也將在匠心賦能下煥發新生機,為扎實推進鄉村全面振興注入源源不斷的活力與動能。
■ 權靜
· 版權聲明 ·
①拂曉報社各媒體稿件和圖片,獨家授權拂曉新聞網發布,未經本網允許,不得轉載使用。獲授權轉載時務必注明來源及作者。
②本網轉載其他媒體稿件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因轉載的作品內容涉及您的版權或其它問題,請盡快與本網聯系,本網將依照國家相關法律法規作相應處理。


推薦閱讀
-
1
-
2全國最大“煤電+熔鹽”儲能項目投運 09-01
-
3謝雙磊:一磚一瓦“鑲”出匠心路 08-30
-
4宿州市新增兩個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 08-30
-
5上半年全市縣域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69.2億元 08-28
-
6筑文化新地標 賦城市新動能 0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