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馗故里“轉”動“工業之軸”
記者 陳成光 李航
從孩童掌心把玩的悠悠球,到守護藍天的飛機、馳騁海洋的航母 ,到處都隱藏著它的身影……在現代機械世界里,轉動無處不在,而軸承就是支撐轉動的核心。作為裝備制造業的“基石零部件”,軸承素有“工業的關節”之稱。
以鐘馗故里、奇石之鄉而聞名的靈璧縣,工業底子薄、基礎弱,曾經是一個傳統的農業大縣。近年來,乘著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東風,靈璧縣依托區位、政策、成本和資源優勢,將目光瞄準正處于產能升級調整窗口期的軸承產業,從零起步,迅速崛起,短短數年間集聚起70余家軸承產業企業,形成了從上游軸承鋼管、鋼球加工等,到軸承研發、生產、檢測檢驗,乃至軸承產業互聯網的全鏈產業集群,躋身全國五大軸承產業基地……

靈璧經濟開發區軸承產業園一角。記者 王慶 攝
全鏈招引+原料扎根 軸承企業“聞風而來”
在靈璧經濟開發區軸承產業園,宿州順通軸承鋼管科技有限責任公司的生產車間里,機器轟鳴,生產正忙。公司總經理張賢祥說:“2019年我們就完成了注冊,2020年正式投產,算是最早扎根靈璧縣的軸承相關企業之一。”
“順通不算來得最早,但絕對是給靈璧縣的軸承產業‘打地基’的關鍵角色!它一來,軸承的‘口糧’——原材料鋼管就有了,其他企業自然跟著聚過來!”談及靈璧縣引進的兩家軸承鋼管生產企業之一的順通,靈璧經開區產業技術服務中心負責人周安才侃侃而談:過去,制造軸承的鋼管都要從外地采購,不僅耗時間,還抬高了生產成本,順通的落戶,就像給軸承產業吃下了一顆“定心丸”。
車間里,數十米長的鋼棒正經歷一場“蛻變”:經過精煉、熱穿孔、退火、精整等多道工序,原本粗長的鋼棒變成了精美的軸承鋼管,等著裝車發往各家企業。
“別看工序列出來簡單,這里面的門道深著呢!”張賢祥指著生產線介紹,軸承用的鋼材和普通鋼材根本不是一個級別。普通鋼材像建筑的“骨骼”“血管”,只要堅固、通暢就夠;但軸承鋼管是精密器械的“關節”,除了要堅固,還得扛得住磨損、耐得住疲勞,精度更是絲毫不能差。要是用普通鋼材造軸承,機械的壽命會大幅縮短,用不了多久就會因磨損或疲勞而“罷工”。
從軸承鋼管制造到精密組裝,從研發設計到檢測認證,產業鏈上下游企業加速集聚。據統計,2024年,靈璧縣軸承產業園引進軸承及配套企業設計生產能力超過100億元,實現產值突破41億元。園區先后獲評安徽省機械制造特色產業集群(基地)、安徽省小型微型企業創業創新示范基地等。
落戶近五年,順通為園區內外的軸承企業供應了源源不斷的鋼管。談及未來,張賢祥底氣十足:“2024年,我們年產4萬噸鋼管,營業額達2億元。目前正籌備新的生產線,把產能再提一個臺階!”
龍頭引領+技術破壁 “靈軸”從跟跑到領跑
隨著一批軸承企業扎堆進駐,靈璧縣在軸承領域開始“加速跑”——靠著技術突破和產品創新,實現了從“跟跑”到“領跑”的跨越。“十四五”期間,靈璧縣軸承產業園已集聚企業 76家,其中規上企業39家;2024年產值突破41億元,同比增長64.78%;2025年1至8月,軸承及配套企業產值達31.26億元,同比增幅再創新高,達到68.6%。
在安徽漢正航空材料有限公司的智能化車間里,全球首臺1000噸盤軸件碾軋成型設備ACDR旋軋機格外惹眼。“以前,大尺寸高端軸承套圈只能靠進口設備生產,經常被‘卡脖子’。”西北工業大學教授、公司總經理劉東語氣里滿是自豪,“我們自主研發的這臺設備,直接打破了‘高端軸承大尺寸盤件沒法一次整體成型’的行業難題!”
更厲害的是,這臺設備在國際上首次實現了工業級大尺寸塊體金屬材料的納米級結構調控,攻克了軸承鋼的“卡脖子”技術。劉東介紹,現在軸承鋼的碳化物能細化到原來的十分之一,軸承平均接觸疲勞壽命提升了三倍,可靠性更是達到99.9%。
如果說順通給園區筑牢了“原料底座”,漢正則是軸承鋼性能“再升級”的推手。軸承鋼屬于高碳鋼,碳元素和鐵、鉻等元素結合形成的碳化物一旦分布不均、聚成大塊,鋼材質量就會大打折扣。劉東打了個形象的比方:“就像用同樣的面粉、水和盆,不同人揉出來的面口感不一樣,關鍵在‘揉面’的手法。我們的技術,就是讓碳化物更細小、分布更均勻。”

久研軸承科技(安徽)有限公司工人在檢測產品。記者 王慶 攝
如今,大部分軸承鋼企業的碳化物評級在1.5級,而漢正通過不斷優化“揉面”工藝,把評級降到了0.5級。“碳化物級別越低,鋼材質量就越優。”劉東說,漢正的軸承鋼在硬度、耐磨性等方面,比同材質產品性能提升了30%。
在精密軸承賽道上,久研軸承科技(安徽)有限公司也跑出了“加速度”。從最初 4000平方米的廠房,到如今1.2萬平方米的生產空間,從單一產品到300多個品類的在制品,落戶5年來,久研的發展“進度條”不斷刷新。
“能有今天的成績,全靠‘創新’兩個字撐著!”公司行政部負責人楊振華坦言,企業一直盯著新技術、新材料、新工藝,研發的高精度、高性能軸承產品,廣泛應用于高速電主軸、機床主軸等高端領域。
近年來,靈璧縣把創新驅動作為“核心引擎”,不僅突出企業的科技創新主體地位,還加大科技政策支持,聚焦關鍵技術攻關。
截至目前,全縣已培育高新技術企業13家、戰略性新興產業企業5家,申請國際專利2項,技術合同成交額達30億元,登記科技成果50余項,3個項目還獲得了省級科技重大專項立項支持……
現如今,靈璧縣正加速成為軸承領域科研成果轉化的“熱土”。
互聯網+創新服務 讓軸承生意“簡單起來”
走進靈璧軸承研發服務中心,展示柜里各種型號的軸承讓人目不暇接。從指甲蓋大小的“小不點”到幾百斤的“大家伙”,各類軸承閃耀著金屬的光澤。
“如何把研制的軸承賣出去?”園區和各大企業也曾為“酒香也怕巷子深”而煩惱。
轉機出現在今年。靈璧縣從浙江慈溪引進了一位“特殊幫手”——賽和軸承網。作為全國唯一專注軸承產業鏈的平臺型企業、中國產業互聯網百強企業,賽和軸承網的落戶為靈璧縣帶來了破解行業痛點的“良方”。
過去,軸承行業一直受困于信息不對稱、采購效率低、假貨風險高、倉儲成本大、技術服務弱等問題。賽和軸承網的到來,構建了集在線交易、數字供應鏈、技術支持、數據賦能于一體的綜合解決方案,不僅打破了信息壁壘,優化了資源配置,還大幅降低了綜合交易成本,給上下游企業提供了高效、透明、可靠的“一站式服務”。
“互聯網把時間和空間的墻拆了,讓靈璧縣‘靠軸承吃飯’有了新吃法!”賽和軸承網總經理張柏軍說,平臺不只是“信息發布站”,更是集全球供需對接、精準產品搜索、在線技術咨詢、供應鏈金融于一體的“綜合服務站”。
有志者,事竟成。今年8月21日,在上海召開的中國產業互聯網領軍企業峰會暨中國產業AI領軍企業大會上,賽和軸承網憑借其在軸承產業的技術創新與行業賦能成效,榮獲“2025年中國產業互聯網領軍企業”獎;公司總經理張柏軍獲評“2025年中國產業互聯網領軍人物”。
“我們的目標是成為軸承產業的‘數字大腦’。” 張柏軍介紹,賽和軸承網整合了電腦端、移動端和微信公眾號,打造出原創性的產業互聯網平臺。
如今,賽和軸承網不僅是軸承行業的“一站式聯合服務平臺”,還是全國少數同時具備信息、交易功能的垂直營銷平臺,更承擔著軸承出海的跨境電商與產業賦能重任。
“這么多年來,我們的愿景從沒變過,就是讓軸承生意變得更簡單。”在軸承生產、貿易、服務領域打拼30多年的張柏軍初心依舊!
優化服務+硬核舉措 打造百億軸承產業基地
隨著優質企業的不斷入駐,如何讓企業“留得住、發展好”,成為靈璧縣的重要課題。
“園區始終抱著‘服務項目落地、服務落地項目、服務企業發展’的理念,堅持‘無事不擾、有事幫辦、辦就辦好’,盡全力給企業、項目保駕護航。”靈璧經開區工委委員、管委會副主任孫劍妮介紹。
近年來,靈璧經開區拿出了一系列“硬核舉措”:嚴格落實包保責任制,全面推行服務企業網格化管理制度,明確各網格長、副網格長和“一對一”駐企服務員,建立服務企業包保制度,做到“一企一專班、一項目一小組”,為企業提供一站式、全流程“保姆式”服務;設立“項目管家”,舉辦“靈聽璧應”企業家沙龍,建立企業訴求“掛號制”,多渠道解決企業難題;搭建“靈璧軸承產業人才庫”,2165名技能人才入庫,精準匹配企業用工需求;創新園區E貸、設備抵押貸等金融產品,幫助28家企業融資2.28億元;組建專班常駐浙江慈溪、鎮海開展駐點招商,瞄準軸承產業鏈主企業和延鏈補鏈項目,不斷完善產業鏈……
自第一家軸承企業入駐至今,靈璧縣軸承企業實現從“一枝獨秀”到“繁花似錦”的精彩蝶變。未來,靈璧縣將繼續對標國際先進行業,沿著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方向加速迭代升級,超前布局新一代軸承技術,奮力打造全國一流的百億級高品質軸承產業集聚基地,讓“靈璧關節”成為“中國制造”邁向高端的強勁支撐。
· 版權聲明 ·
①拂曉報社各媒體稿件和圖片,獨家授權拂曉新聞網發布,未經本網允許,不得轉載使用。獲授權轉載時務必注明來源及作者。
②本網轉載其他媒體稿件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因轉載的作品內容涉及您的版權或其它問題,請盡快與本網聯系,本網將依照國家相關法律法規作相應處理。


推薦閱讀
-
1學深悟透全會精神 實干擔當再續新篇 11-03
-
2全市項目投資工作推進會召開 10-31
-
3全市“十五五”重點投資項目謀劃交流會召開 10-30
-
4市委常委會召開擴大會議 10-28
-
5全市高標準農田項目建設工作調度會召開 10-27
-
6宿州“無廢城市”建設邁出堅實步伐 10-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