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拂曉”的號角再催征!
在拂曉報社三農新聞部,青年記者夏冕正在整理一天采訪的新聞素材。凌晨4點出發,夏冕和同事跟隨鐵路養路工,用鏡頭和筆端記錄他們戰高溫、斗酷暑的工作場景。“致敬烈日下的堅守,一線工人未曾缺席,我們記者也在路上。”文字記錄、出鏡采訪、視頻制作,夏冕全程參與,輕車熟路。
時代變遷,初心不改;媒介更迭,使命不渝。根植人民、服務人民,是拂曉報人不變的追求。拂曉報人始終扎根宿州人民火熱的實踐,不斷增強腳力、眼力、腦力、筆力,腳下有泥土,心中有真情,把自己的新聞理想融入偉大的時代洪流中。
連日來,《拂曉報》精心策劃的“流動的史詩——新汴河”全媒報道一經推出,便火爆全網。前期,報社組織精干力量,歷時兩個多月,深入豫皖蘇三省沿線城市,走訪上百位專家學者、開挖河工和基層群眾等,深入挖掘這條宿州“母親河”的歷史背景、開挖過程、治理成效和水韻風情。
重頭稿件用心打磨、專題版面悉心編排、圖文視頻精心制作……系列報道經報、網、微一體傳播,獲得廣泛點贊,并被大量轉載。網友評價,這組系列報道上接“天線”、下接“地氣”,充分展現了新汴河“自力更生、艱苦創業、科學治水、團結奉獻”的精神內核。
圍繞中心、服務大局,是黨報永恒的歷史使命。《拂曉報》聚力讓主流價值抵達千萬用戶,從“國之大者”中找方向,在“民之大業”中找落點,把準政治方向,強化主題策劃,推出一批叫得響、傳得開的融媒精品。
聚焦全市經濟高質量發展,報社抽調精干力量,集中優勢兵力,深入縣區園區、企業廠房,開展“活力中國調研行”“牢記囑托 感恩奮進 安徽往前趕”行進式采訪,奏響“強工興產、產業強市”最強音。
凡重大,必創新。拂曉報社圍繞宿州市舉辦的首屆白居易詩詞大會,提前謀劃,主動策劃,集合“報網微云屏”全媒體矩陣,讓專版、圖文、音視頻、直播等傳播手段“眾聲合唱”,推出了一大批有影響力、傳播力的融媒產品。
(三)
對歷史最好的紀念,就是創造新的輝煌。
適應輿論生態、媒體格局、傳播方式發生的深刻變化,是新時代拂曉報人面臨的嶄新課題,根本途徑就是加快推進媒體融合發展,真正實現“融為一體、合而為一”。
從“鉛與火”到“光與電”再到“數與網”,作為中共宿州市委機關報的《拂曉報》,已形成了集報、網、微、屏于一體的融媒體矩陣。與此同時,報社采編人員全員進入互聯網“主陣地”,以“主力軍”的狀態全面挺進主戰場。
創意策劃、技術加持、全媒傳播,越來越多高顏值、輕量化的融媒產品精彩呈現。《宿州即將迎來“好房子”時代》《擁抱“云端”賦能發展》《你知道嗎?<長安的荔枝>竟然提到了宿州!》……點開“宿觀”融媒工作室創作的融媒作品,有對宏觀形勢的剖析,有對百姓生活的關切,還有對熱點話題的捕捉,主題鮮明,畫面豐富,制作精良。
步入媒體融合深水期,從“紙端”走向“指端”,《拂曉報》正在經歷一場深刻的系統性變革。
堅持“以作品論英雄”。強化內容生產激勵機制,加大優秀新聞作品的獎勵力度,常態化評選和獎勵表現突出、成績顯著的集體和個人。建立“無采訪不新聞”的采編工作制度,鍥而不舍糾治“軟散懶賴”等不良作風,引導編輯記者弘揚老報人的優良傳統。建立“融媒工作室制”“首席制”“項目制”等新型生產組織運營方式,充分激發采編隊伍創新創造的活力動力。
堅持“育人才促發展”。持續加大人才招引力度,面向社會公開招聘一批專業性、綜合性、實操性強的青年人才隊伍,扭轉人力資源結構失衡的局面。與中國礦業大學、江南大學、安徽大學、安徽師范大學、宿州學院等高校建立人才培養基地,“走出去”與“請進來”相結合,全面提升報社人員的綜合素養和業務能力。
堅持“聚合力融傳播”。精品內容生產是傳統媒體的一大優勢。拂曉報社把全面統籌、深度策劃、融合傳播作為采編工作原則,常態化開展報社黨組班子布局謀劃、采編人員共同參與的“全媒體行動”,連續推出“流動的史詩——新汴河”“紅色回響——致敬淮海戰役勝利75周年”等重大主題宣傳,推動優質內容生產和傳播不斷取得新突破。如今,“每一次報道都是全媒體報道”已成為共識。
以“拂曉”之名,與時代偕行。從墨香四溢的報紙到字節跳動的屏幕,《拂曉報》的故事依然歷歷在目,《拂曉報》的敘事還在精彩上演。
聽,“拂曉”的號角再催征!
· 版權聲明 ·
①拂曉報社各媒體稿件和圖片,獨家授權拂曉新聞網發布,未經本網允許,不得轉載使用。獲授權轉載時務必注明來源及作者。
②本網轉載其他媒體稿件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因轉載的作品內容涉及您的版權或其它問題,請盡快與本網聯系,本網將依照國家相關法律法規作相應處理。


推薦閱讀
-
1
-
2市政府黨組理論學習中心組學習(擴大)會議召開 09-26
-
3楊軍主持召開書記專題會議 09-24
-
4市委黨校2025年秋季學期開學典禮舉行 09-24
-
5宿州首店規模創歷史新高 09-23
-
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