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張報紙的抗戰?追憶老報人 |創刊“三元老”之一阿樂:情眷眷,唯將不息斗爭
“一個單薄的朋友,十年前失去他的愛人……如今啊,何所寄托?寄托在琴聲里頭……”
1940年,戰火蔓延到中原大地。在日軍掃蕩前夕的一個晌午,阿樂坐在樹蔭下,拉起了心愛的二胡。二胡聲凄婉悠揚,訴說著對犧牲的愛人丁香的無盡思念。路過的彭雪楓將軍聽聞此曲,傾聽其講述與妻子丁香的故事后,寫下了這首自由體詩歌贈予阿樂。這首富有感情的詩充滿了彭雪楓將軍對阿樂至情至性的戰友情誼。阿樂帶著它出入槍林彈雨,也帶著它進軍西藏。
阿樂原名陸于鴻,字仲陶,筆名樂若,祖籍江蘇省太倉縣,1908年出生于南京一個儒宦世家,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初從事地下工作時改名樂于鴻。姓氏前面加“阿”,是江南一帶的稱謂習俗。所以別人都叫他阿樂。
1925年大革命浪潮席卷全國之時,阿樂在蘇州東吳大學求學,并認識了同學丁香。同窗四載,他們一起談論時事,接受進步思想。經過大革命洗禮的他們日益成熟,被組織派往上海從事地下工作,并相繼加入中國共產黨。因為有著共同的革命理想,兩名年輕人相知相愛,后經組織批準正式結為伴侶。1932年9月,新婚燕爾的丁香受命赴北平參加秘密會議,遭叛徒出賣身陷囹圄,受盡酷刑仍堅貞不屈。12月3日,年僅22歲的丁香于南京雨花臺英勇就義。
噩耗傳來,悲痛不已的阿樂立下了“情眷眷,唯將不息斗爭,兼人勞作,鞠躬盡瘁,償汝遺愿”的誓言。
帶著這個誓言,阿樂繼續投入革命工作,先后從上海轉戰山東根據地和淮北根據地。1938年,阿樂在河南省確山縣竹溝鎮加入新四軍游擊支隊。游擊支隊司令員兼政委是彭雪楓。
1938年9月下旬,彭雪楓倡議辦一份報紙,定名《拂曉報》。東吳大學的高材生阿樂便成了彭雪楓青睞的主編人選。《拂曉報》初創之時,設在新四軍游擊支隊的宣傳科內,由宣傳科長王子光任社長。那時報社只有主編阿樂和編輯易河、單斐三名工作人員,他們被稱為《拂曉報》創刊“三元老”。當時的辦報條件極其簡陋,只有一盒油墨、兩支鐵筆、兩塊銹鋼板、半筒蠟紙、一塊木墊板、一個膠滾。沒有油印機,就用膠滾在木墊板上印刷;沒有調墨板,就在白鐵皮上調油墨。
1938年9月29日,游擊支隊東征前一天,在竹溝鎮一個普通農家小院里,阿樂和報社的同志們鋪開蠟紙,連夜刻寫。是夜,第一期《拂曉報》在抗日烽火中誕生,并從竹溝走向民族解放的戰場。
由于缺乏辦油印報的經驗,《拂曉報》創刊號只印了30份,蠟紙就破了。阿樂和同志們又重新刻寫,補印了30多份。第一期土麻紙的《拂曉報》,油漬斑斑、字跡模糊,卻極大鼓舞了新四軍的出征戰士。
部隊東征進入西華縣后,老鄉們抬著豬肉、挑著蔬菜來駐地慰勞新四軍。《拂曉報》為此首次刊出了《鳴謝啟事》。10月,部隊深入豫東敵后,27日清晨奪得竇樓戰斗的勝利,三大隊七中隊隊長吳守訓一槍擊斃日軍陸軍少尉林津。《拂曉報》又首次發表了戰斗通訊《神槍手吳守訓》。12月底,《拂曉報》第十八期首次出版了八張十六版的新年特大號,刊載了司令員彭雪楓、副司令員吳芝圃、參謀長張震、政治部主任蕭望東等人的文章。這期特大號由麻紙、毛邊紙,改用油光紙印刷,內容充實,面貌一新。
戰爭期間,部隊的流動性很大,阿樂和報社的同志們隨身攜帶辦報工具,日夜長途行軍,經常是人困馬乏,但是每到宿營地,大家就立即鋪開蠟紙,開始刻印《拂曉報》。當時有位同志寫過一首詩,描繪了辦報的情景:“深夜靜,小庭空,斷續寒砧斷續風。無奈夜深人不寐,鐵筆刻劃到天明。”
條件雖然艱苦,但報社的同志們樂在其中。阿樂性格開朗,喜歡音樂,經常在工作間隙拿出他的二胡,為同志們拉奏樂曲、談古論今。
1939年2月,部隊進駐書案店。此后的一段時間里,《拂曉報》 得以在一個相對安定的環境中出版。為適應新的斗爭環境,《拂曉報》從宣傳科分立出來,單獨成立了報社,并先后調來了莊方、康英、李波人等同志,充實了辦報力量。阿樂仍留在宣傳科工作。
解放戰爭時期,阿樂擔任新四軍第十八軍宣傳部部長。1950年,隨十八軍軍長張國華、政委譚冠三進藏。1952年后,他先后擔任中共西藏工委辦公室主任、宣傳部部長、新華社西藏分社社長、中央民族事務委員會政策研究室副主任等職。
· 版權聲明 ·
①拂曉報社各媒體稿件和圖片,獨家授權拂曉新聞網發布,未經本網允許,不得轉載使用。獲授權轉載時務必注明來源及作者。
②本網轉載其他媒體稿件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因轉載的作品內容涉及您的版權或其它問題,請盡快與本網聯系,本網將依照國家相關法律法規作相應處理。


推薦閱讀
-
1楊軍主持召開市委理論學習中心組學習會議 09-18
-
2楊軍接待信訪群眾 09-16
-
3楊軍調研省十六運場館建設工作 09-13
-
41至7月宿州市新設各類經營主體42602戶 09-12
-
5
-
6第30屆碭山采梨節9月12日開幕 0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