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潮”起 “涌”動宿州
記者 蔡建 沈前程
市區里,街道亮麗整潔,百姓安居樂業,志愿服務蔚然成風;鄉村里,民居錯落有致,空氣清新宜人,文明新風深入人心……在宿州,遍布城鄉的文明之花五彩斑斕、競相綻放,彰顯出文明城市的建設成果,印證著人民群眾的幸福追求。
文明如水,沁潤人心。近年來,我市堅定不移把建設全國文明城市作為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新期待的重要抓手,厚植干凈、清朗、有序、溫情、向上的城市文化底蘊,全面建設宜居宜業的幸福之城、文明之城。今年5月,我市蟬聯全國文明城市榮譽稱號,“全國文明城市”金字招牌越擦越亮。
硬件升級 城市煥新
航拍宿州大運河遺址公園。 記者 蘇洋 攝
出門見綠,移步入園。年初,宿州大運河遺址公園北岸景區正式開園,原址被打造成市民休閑健身的好去處。景區內古渡碼頭、臨水長亭等特色古典建筑充分展示了千年古運河的人文特色和民俗風情?!翱臻g大,環境美,現在散步有地方去了。”家住附近的市民趙森高興地說,自己沒事就來公園走一走、逛一逛,身心舒暢。
近年來,我市不斷豐富“300米見綠、500米見園”的城市公園體系,圍繞城市綠地功能完善、城市綠化品質提升、公園文化主題打造及城市街角特色打造等方面,分級分類推進綜合公園、社區公園和街頭游園建設,拓展城市空間、提升城市顏值。
城市公園的更新升級,是宿州積極完善城市基礎設施的一個縮影。我市持續推進城鎮老舊小區改造,2021年以來,新改造提升老舊小區34個,新建、改造交通信號燈150余組,新增和復劃機動車停車位3.2萬個,改造優化公交站臺600余個,新改建投入使用公廁140個,完成城市主干道“白改黑”24條,補植喬灌木2.1萬余株、草坪綠籬等約22萬平方米。聚焦城市管理和環境美化等重要領域,我市不斷加大城區市政設施和城市綠化巡查、管養、維修力度,完善、提升城市配套承載力,滿足群眾對美好生活的期盼,將一項項“民生清單”辦成了人民群眾的“幸福清單”。
為民惠民 共治共享
“現在,路面干凈整潔,綠化也做得很好,走在街上,看著身邊的每一處風景,心中充滿了對家鄉的無限熱愛?!闭f起家鄉的建設發展,市民李先生深有感觸。
建設文明城市,最重要的指標是民生,最重要的標準是民意。我市始終把“為民、利民、惠民”的理念作為文明城市建設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不斷提升城市精細化管理水平。
針對城區部分片區車位供應不足、小區車位利用率低等相關問題,2022年以來,我市通過挖掘公園地下空間、橋下空間、邊角地塊建設智能停車樓、公園地下停車場等,提供更多公共車位。今年,相關部門繼續結合新區建設和舊城區改建,通過住宅小區和公共建筑配建,利用新增建設用地、征遷騰退土地新建等方式,統籌推進停車場建設,方便市民停車。
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需求,文化活動這味“調料”同樣必不可少。聚焦群眾需求,創新實施“鄰里集市”文明實踐項目,利用周末、節假日,依托新時代文明實踐所(站),把“鄰里集市”搬到群眾“家門口”,提供黨的政策宣講、非遺文化展示、義務理發、健康義診、磨剪子菜刀、修理電動車及小家電等10余項便民服務,傳遞黨的聲音、弘揚非遺文化、解決群眾實際問題,受到廣大市民的歡迎和喜愛。全市130個公共文化場館全部對外免費開放,市體育館、科技館、檔案館、城市規劃館、美術館等地標性建筑相繼建成,鄉鎮(街道)綜合文化服務中心覆蓋率達100%。
持續鞏固深化文明城市建設成果,常態長效確保文明建設縱深推進。選優配強“市民巡訪團”,對環境衛生、基礎設施、公共文明等工作“挑刺找茬”、宣傳引導,充分吸收群眾意見建議,廣泛引導群眾參與監督,進一步匯聚了全民合力。
典型帶動 新風勁吹
房前屋后寬敞明亮、綠意盎然;鄉間道路平坦整潔,通到村子每一戶人家;文化廣場上,村民三五成群在健身器材上鍛煉身體,享受閑暇時光……走進蕭縣白土鎮張村,一面環山,一面環水,山水相依,景田相望,一派和美鄉村的景象映入眼簾。作為全國文明村鎮,張村不斷深化精神文明建設,大力實施“產業+文旅”的發展模式,以“一村一品”葡萄產業賦能鄉村振興。推進農村移風易俗,把文明村鎮創建作為培育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的重要舉措,組織開展留守兒童系列讀書活動、法律知識講座、綠書簽活動,向應屆大學畢業生發放助學金,開展留守兒童假期托管,舉辦重陽節“百人宴”,做好“一老一小”關愛服務,形成爭創優秀、和諧鄰里的良好鄉村風氣。
近年來,我市大力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以主流價值觀構建道德規范、強化道德認同、指引道德實踐。開展好文明單位、文明村鎮、文明家庭、文明校園等選樹活動。大力加強公民思想道德建設,不斷放大“道德模范”“身邊好人”的感染力、吸引力和影響力。
8月27日,2025年第二次“中國好人榜”發布儀式暨全國道德模范與身邊好人現場交流活動在黑龍江省伊春市舉辦,25載守護烈士陵園的埇橋區蘆嶺鎮丁橋村村民盛志席榮登“中國好人榜”,“好人榜”又添新成員。
我市好人如雨后春筍般涌現,與全市上下積極營造學習、崇尚、爭當好人的濃厚氛圍密不可分。近年來,我市大力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推動“創文明城”和“育文明人”相融并進。建立先進典型示范庫、培育庫,打造先進典型培育的“蓄水池”,構建梯次培養鏈條,深入挖掘道德模范與身邊好人先進事跡,講好感人故事。通過報、網、端、微、屏等全媒體傳播矩陣,宣傳展示好人模范先進事跡,建成線上線下“宿州好人館”,推動好人模范學習宣傳向基層走、向網上走、向心里走。邀請好人模范參加節慶活動,組織體檢、走訪慰問,鮮明樹立德者受尊、崇德向上良好風尚。
文化傳承 以文潤城
航拍新汴河景區一隅。 記者 蘇洋 攝
晚風輕拂,花草清香彌漫,波光粼粼的新汴河倒映著兩岸燈籠。5月16日晚,新汴河畔,“千秋對話 詩韻宿州”首屆白居易詩詞大會在夜色中拉開帷幕,一場穿越千年的詩意對話在此上演。
這場詩歌盛會,將唐朝風韻、汴水濤聲與現代創意完美融合,發布了“跟著白居易游宿州”主題線路、白居易點贊的宿州美食以及《白居易詩詞中的宿州地名考證》《民俗文化對文旅融合啟示》等10項“白居易課題研究成果”,從文化內涵挖掘、民俗體驗打造、品牌形象塑造等多角度,構建“詩韻宿州”文化新圖景。市民和游客循著千年詩韻,漫步汴水之濱,品嘗詩人筆下美食,遇見宿州風物。
今年5月,第七屆全省博物館陳列展覽精品項目推介名單公布,“宿州市博物館運河文化基本陳列——汴水咽喉”成功入選。近年來,隋唐大運河(宿州段)考古新發現和學術研究新成果不斷涌現,我市系統總結大運河文化價值內涵,組織開展中國(宿州)大運河文化帶非遺展系列活動,參加大運河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利用工作會議、大運河文化旅游博覽會等展示交流活動,開展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專題展,舉辦“行走大運河”全民健身健步走、大運河全國公路自行車賽、“運河情·宿州夢”大運河文化主題文學、攝影作品征集評選等特色文體活動,不斷挖掘大運河文化,提升宿州大運河文化影響力。此外,我市不斷加強對新汴河文化內涵的挖掘與闡釋,系統梳理新汴河開挖的歷史背景、工程奇跡與時代意義,在各級主流媒體同步推出“流動的史詩·新汴河”專欄及短視頻創作,生動講好新時代的“汴河故事”。
我市持續在守正創新中賡續城市文化根脈,做好文化遺產的分類保護、活化利用,充分展現宿州獨特歷史文化資源的時代價值。精準對接群眾文化需求,在助推發展中強化文化賦能,創作推出《春風化雨》《鞭打蘆花》《小草從軍記》等體現宿州特色的精品力作,大力發展文化新業態,培育更多文化產業主力軍,推動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在全域文明中提升文化素養,優化公共服務,推動移風易俗,形成健康文明、向上向善、見賢思齊的良好社會風尚。
全域文明 亮點紛呈
一花獨放不是春,萬紫千紅春滿園。我市各縣區著眼提高文明程度和群眾文明素質,圍繞文明素養提升、人居環境改善等方面積極行動,精神文明建設工作扎實有序、成效顯著,群眾獲得感、幸福感不斷增強。
碭山縣將文明實踐與鄉村振興、基層治理等貫通融合,今年以來聯動團縣委、縣婦聯等部門,組織開展“躬行計劃”“溫馨春運·文明相伴”“暖冬行動”“夏送清涼”等活動700余場次。不斷推動新時代文明實踐向村莊、集市末梢延伸,廣泛開展“和美集市”等文明實踐活動,把便民惠民活動送到群眾身邊。
蕭縣深入挖掘和運用本地紅色文化、孝善文化資源育人功能,依托“中國書畫藝術之鄉”文化底蘊優勢,緊扣群眾精神文化需求,依托“大喇叭”、微信公眾號及新時代文明實踐所(站)等載體平臺,開展形式多樣的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深挖本土優秀文化資源,依托皇藏峪景區、龍河藝術空間、葡堤原鄉、丁里知青園、水墨圣泉古鎮等陣地資源,舉辦融合文藝活動和理論宣講的文明實踐活動,用豐富多彩的民俗活動,讓群眾切身感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推動新時代文明實踐工作走深走實。
靈璧縣組織黨員干部、學校教師、鄉村醫生、鄉賢能人、農村文化帶頭人和農業科技人員、法律服務人員,以志愿者身份陸續加入“傳化講堂”,通過群眾喜聞樂見的大鼓、琴書、快板、三句半等形式,開展移風易俗、非遺傳承宣傳宣講,為基層矛盾化解和社會穩定探索新的解決途徑。在19個鄉鎮和開發區建立打造“民星大舞臺”“蘭亭大講堂”“萬廣說事”“小石談記”“虞花講臺”“七彩講堂”等一批基層宣講品牌,培育挖掘鄉土文化人才,常態化開展理論宣講、紅色文化教育等,通過生動的語言和鮮活的案例,以鄉音傳鄉情,培育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打造鄉村文明新氣象。
泗縣結合各居民小區實際推廣開展“圍樓夜話”群眾性活動,梳理解決群眾訴求,通過打造群眾眼中的一個個“小確幸”,搭建起老百姓生活中滿滿的“幸福感”。創新初電、初網、初信、初訪、初接、初辦“六初”工作法,建立鄉賢服務工作站、人民矛盾調解室等載體,推動群眾“急難愁盼”在“家門口”解決。
埇橋區組織發動道德模范、身邊好人等先進典型進鎮村、進街道社區、進企業、進單位開展事跡宣傳宣講、報告會。發揮文明家庭示范帶動作用,組織開展好家風建設、移風易俗、典型事跡宣傳宣講等主題系列實踐活動,通過接地氣、群眾樂于參與的家風故事會、親情互動會、朗誦比賽等活動,傳遞文明理念。
從“環境美”到“生活美”,從“一抹志愿紅”到“滿城文明風”,宿州的文明成色越來越足。展望未來,我市將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論述,統籌推進城鄉精神文明建設,讓文明之花綻放得更加絢爛多彩。
· 版權聲明 ·
①拂曉報社各媒體稿件和圖片,獨家授權拂曉新聞網發布,未經本網允許,不得轉載使用。獲授權轉載時務必注明來源及作者。
②本網轉載其他媒體稿件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因轉載的作品內容涉及您的版權或其它問題,請盡快與本網聯系,本網將依照國家相關法律法規作相應處理。


推薦閱讀
-
1第30屆碭山采梨節開幕 09-15
-
21至7月宿州市新設各類經營主體42602戶 09-12
-
3
-
4第30屆碭山采梨節9月12日開幕 09-08
-
5弘揚偉大抗戰精神 凝聚磅礴奮進力量 09-05
-
6以團結奮斗致敬歷史開創未來 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