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尖翻飛煙火氣 紫砂傳承匠心魂
秋日的陽光透過“捏土成金”紫砂藝術館的玻璃窗,溫柔地鋪滿擺著陶土的工作臺。埇橋泥塑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李正奎端坐臺前,指尖翻飛間,一團團紫砂泥逐漸顯露出輪廓,這是他最新創作的作品——“芝麻油制作場景”。畫面中,女師傅與男師傅圍在大鋁盆旁專注淘洗芝麻,旁邊的袋子與籃子細節飽滿。
“要把生活里的煙火氣捏進泥里,作品才有魂?!崩钫O率种械幕?,指尖還沾著濕潤的陶土,話語中流露著對這門傳統技藝的熱愛。這份熱愛,不僅支撐著他走過二十余年的“守藝”路,更推動著埇橋泥塑在新時代不斷煥發新生。
一抔陶土結情緣 十年磨劍鑄匠心
今年40歲的李正奎,與傳統技藝的緣分,源自2003年一段難忘的經歷。彼時,年輕的他在浙江溫州務工。一次偶然的機會,李正奎看到一位木雕老藝人正專注制作“童子采瓜”作品,木頭上的瓜葉紋路清晰,童子神態靈動,仿佛下一秒就能從木料中“跳”過來。那一瞬間,傳統手工技藝的魅力深深擊中了他,也在其心中埋下了對“指尖藝術”的熱愛種子。
帶著這份熱愛,李正奎走進泥塑雕刻廠當學徒。入行最初的十年,他憑著一股不服輸的韌勁,日夜苦練基本功。從拿捏陶土的力度控制,到人物神態的細節刻畫,再到作品整體的造型設計,每一個環節都反復打磨。十年磨一劍,他不僅練就了過硬的技藝,還從一名普通學徒成長為雕塑教學崗位上的老師,將自己的經驗傳遞給更多熱愛手工的人。
傳承路上話喜憂 守藝求新破困局
2017年,李正奎決定辭去教學工作,回鄉創業。經過對市場反復的考察以及對自身技藝的綜合評判,他選擇用紫砂來制作泥塑作品。2023年5月,在宿州市總工會及埇橋區總工會的支持下,“宿州市開發區捏土成金紫砂藝術館李正奎勞模創新工作室”正式成立。該工作室曾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安徽省鄉村工匠名師”“宿州市埇橋泥塑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等多項榮譽。
談及埇橋泥塑的傳承現狀,李正奎坦言“有喜有憂”。讓他感到欣慰的是,隨著國家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重視程度的不斷提升,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這門古老技藝,工作室時常迎來學校、社區組織的參觀學習團,不少年輕人主動前來請教。
傳承之路并非一帆風順。“創作一件出彩的泥塑作品,往往需要花費大量時間和精力,很多年輕人很難靜下心來鉆研?!崩钫恼Z氣中帶著一絲擔憂,“目前泥塑的市場受眾面相對較窄,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年輕人學習傳承的積極性?!?/p>
在李正奎看來,傳統技藝不能固步自封,唯有與時俱進才能煥發新生。為此,李正奎始終保持著學習的熱情,他系統學習繪畫技法、陶器制作、藝術設計等知識,積極參加各類交流活動,拓寬自己的眼界,不斷提升自身藝術素養。還積極參加各類職業技能競賽與公益美術大展,工作室成員先后斬獲國家級、省級賽事一二三等獎及金、銀、銅獎項,在交流與競爭中拓寬眼界、提升技藝。
題材形式雙創新 泥塑技藝煥活力
“要讓埇橋泥塑走進更多人的生活,就得在題材和形式上不斷創新?!边@是李正奎多年來堅守的理念。在他的帶領下,工作室打破埇橋泥塑以往多取材于神話、戲劇的傳統,將創作視角轉向當下生活,讓作品更貼近大眾、更有溫度。
“你看這件《擼起袖子加油干》,原型是現代農民勞作的場景,人物的動作、神態都力求還原真實,還有《幸福時刻》,刻畫的是農民豐收時的喜悅畫面,很多人看到都會想起自家的豐收季。”李正奎指著展示架上的作品介紹,這些充滿生活氣息的創作,能夠引發客戶的情感共鳴。
在表現形式上,李正奎大膽借鑒現代雕塑手法,讓泥塑作品更具立體感和藝術感。同時,他還深入挖掘埇橋本地歷史文化與民俗風情,將其融入創作,近期完成的《千古賢后馬秀英》,便是將當地歷史名人與傳統泥塑技藝相結合的代表作,既宣傳埇橋文化,又讓泥塑作品更具地域特色和文化內涵。
“未來,我將繼續深耕泥塑藝術,把更多新元素、新理念融入創作,讓埇橋泥塑這門老手藝,在新時代煥發出新活力?!闭f話間,李正奎拿起一塊陶土,指尖的動作依舊專注,眼中滿是對未來的期待。記者 邵子育
· 版權聲明 ·
①拂曉報社各媒體稿件和圖片,獨家授權拂曉新聞網發布,未經本網允許,不得轉載使用。獲授權轉載時務必注明來源及作者。
②本網轉載其他媒體稿件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因轉載的作品內容涉及您的版權或其它問題,請盡快與本網聯系,本網將依照國家相關法律法規作相應處理。


推薦閱讀
-
1楊軍調研省十六運場館建設工作 09-13
-
21至7月宿州市新設各類經營主體42602戶 09-12
-
3
-
4第30屆碭山采梨節9月12日開幕 09-08
-
5弘揚偉大抗戰精神 凝聚磅礴奮進力量 09-05
-
6以團結奮斗致敬歷史開創未來 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