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螺
□龔萬瑩
小時候,等潮退,我會去海邊尋暗色礁石,有螺貼在上面。摸到它,微微旋轉,扭下來,動作像在調頻。那時,每家都有銀白色的收音機,手指也要這樣扭動著,捕捉信號。但與旋鈕稍微不同,螺是活物,會與我角力。把螺扭下,放手心,也不指望吃它,就是觀看一會兒,又丟回淺灘。除了礁石,海邊還有一些細小的螺,在潮間帶匆忙爬行。
走海邊,浪三推兩推,沙灘上就會堆積出一條靠近海浪邊緣的貝殼線。在里面能看到些空螺殼,瘦長的、胖墩的,素色或是布滿密紋。有些螺殼完整,有的帶破洞,還有些被海浪刷鈍棱角。那些小螺們破損的家,一棟棟排在一起,算是海拋擲到岸上的城。想來,螺頗為被動,好像也沒有什么尖牙利齒,若無硬房子庇護,就等被吃。
抱歉,我就蠻愛吃。
吃螺要吃鮮。飽滿度是新鮮的重要指征,咬下去,汁漿就從螺飽脹的肉身流淌出來。螺類的鮮和甜常粘在一起,入口鮮,然后從舌上轉成甜,帶有干凈的海水味。螺如果氣味發臭,就是不新鮮,一定要全部扔掉。
我家里主要吃幾種螺,閩南語喚作花螺、苦螺、痣螺,順序以我個人認為的好吃程度來排序。
在我個人排行榜里第一好吃的是花螺,學名斑玉螺。這類螺這些年變得越來越少,越來越貴。廈門這里吃的花螺,帶一片熒黃色的厴,螺殼圓潤,上面有深色豹紋。在沙灘上快速逃跑的花螺,也算是螺界小豹了?;莺贸栽谟诒旧硇迈r甘甜,螺肉質感脆彈,螺尾嫩得綿柔。一枚螺,可以吃出多重滋味。
苦螺大多帶些藻綠色,螺殼尖些,確有苦相。愛吃苦螺的人喜歡那種回甘,短暫入口的苦,會勾回甜味,與喝茶的體會類似。一些離島不遠的礁石上,有更小的苦螺。我見過長輩特地游水去抓,抓回來裝滿一整個不銹鋼小盆,燙熟后拿別針一顆顆吃,像吃瓜子。
痣螺排名墊底,學名叫做花冠小月螺,名字還是美的,但味道比較寡淡。有趣的是它的厴長得像顆痣,吃的時候往臉上粘,美人痣、媒婆痣都可隨意擺弄。
其實還有一款黃螺,但不夠家常。此螺碩大,像熟透的黃木瓜,偶有黑斑,螺肉紋路濃烈。我們在家里幾乎不吃這款,火候太難把握,一不小心就會硬到跟塑料一樣。平常一般都去餐廳吃,供廚師展示畢生絕學。
在家燙螺,哪怕是我說的那三種家常螺,也不容易,時間在此變得很令人重視,分秒必爭,不像燉湯,容錯率高,扔一邊慢慢煮,不用太計較。每次燙螺成功后,爸或媽都非常得意,好像短跑摘了金牌似的。不過,燙螺人成功還需要挖螺者的配合,最終就看能否挖出一顆完整的帶旋轉尾巴的螺。如果燙螺成功,挖螺的人卻不爭氣,導致斷尾,那真會引起一片懊惱聲。
挖螺與燙螺是對稱的手藝,像擺在客廳的一對瓷瓶。螺跟貝不一樣,一旦燙熟,貝會自己開門,螺卻藏得深,需以靈巧來探尋。因而挖螺全是門道:牙簽插入的位置、轉動的手法、螺身脫離螺殼之后切換力度的時機,都要注意。一個人坐飯桌前,細心挖螺,有點像在刺繡,但刺繡畢竟不能吃,還是挖螺好。
· 版權聲明 ·
①拂曉報社各媒體稿件和圖片,獨家授權拂曉新聞網發布,未經本網允許,不得轉載使用。獲授權轉載時務必注明來源及作者。
②本網轉載其他媒體稿件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因轉載的作品內容涉及您的版權或其它問題,請盡快與本網聯系,本網將依照國家相關法律法規作相應處理。


推薦閱讀
-
1民生為筆,繪就幸福新畫卷 09-12
-
2第30屆碭山采梨節9月12日開幕 09-08
-
3弘揚偉大抗戰精神 凝聚磅礴奮進力量 09-05
-
4以團結奮斗致敬歷史開創未來 09-05
-
51至7月宿州市經濟運行向優向新 09-03
-
61.97億元助學貸款護航學子逐夢 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