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銘記歷史 緬懷先烈)孫東初:一身赤膽 滿腔忠魂
在埇橋區蘆嶺鎮盛圩烈士陵園里,長眠著一位讓日寇聞風喪膽、讓百姓永世銘記的抗日英雄——孫東初。這位鐵血男兒,在抗日戰場上譜寫了一曲“勇謀兼備、愛民如親”的英雄壯歌,將“威震潼海”的美名永遠鐫刻在中華民族的抗戰史冊上。
1913年11月,孫東初出生在宿縣曹村鄉曹村村(今宿州市埇橋區曹村鎮曹村村)的一個貧苦農民家庭。雖家境貧寒,但他自幼渴望知識,1923年入私塾啟蒙,1932年從蕭縣前白小學畢業時成績名列前茅,思想也早早萌發進步的火苗。1934年,他如愿考入江蘇省運河鄉村師范學校,本想在校園里汲取知識、憧憬未來,卻因戰火蔓延被迫停學。
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當年11月,他前往夾溝訪友途中,被國民黨反動派區大隊無端懷疑為“搗亂分子”,押往宿城監禁三個月。無罪釋放后,看著山河破碎、百姓流離,他心中滿是對國家前途的思索:“到底怎樣才能救中國?”1938年5月,徐州淪陷,日寇的燒殺淫掠、偽頑勢力的猖獗,讓這個青年徹底明白——唯有拿起武器、武裝抗日,才能守護家園,拯救百姓。
1938年10月,孫東初作出一個艱難卻堅定的決定:將妻子、年幼的女兒和尚在襁褓中的兒子送到妻子娘家安頓,自己則投筆從戎,加入趙宗風任分隊長的桃山地區抗日游擊隊。在游擊隊里,他白天鉆青紗帳,夜晚出來打游擊,神出鬼沒的戰術打得日寇東逃西竄。更令人稱道的是他的槍法,百發百中,戰友們都親切地稱他為“神槍手”。
1939年是孫東初革命生涯的重要轉折點。當年3月,他跟隨孫象涵領導的原十八大隊東進隊奔赴抗日前線。該部隊歷經多次改編,他先后被編入八路軍蘇魯豫支隊游擊七大隊東進隊、八路軍五縱隊三支隊七團一營一連,從普通戰士成長為副連長。同年9月,他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1940年,為擴大抗日根據地,部隊進入蘇北淮海區。孫東初被派往日寇活動最猖獗的淮陰縣,擔任抗日游擊隊大隊長(營級)。到任后,他沒搞“花架子”,而是一頭扎進群眾中,走村入戶動員百姓、組織民兵,身先士卒帶領戰士們反“掃蕩”、打頑敵。在他的帶領下,游擊隊多次粉碎日寇的大規模“掃蕩”,擊退當地頑固勢力的進攻,成為淮陰百姓心中的“保護神”。
1942年,孫東初接到上級命令,被調到淮陰軍分區3師擔任抗日獨立團團長,同時立即開赴江蘇沭陽縣開展打擊日寇的救國運動。次年1月,在宋耀南、孫東初等帶領下,首先攻打城頭日偽軍據點,連夜將據點拔除,消滅日偽軍一個中隊,打通了蘇魯交通線的咽喉。5月,孫東初又投身淮海區歷時三個月的“夏季攻勢”,先后收復方墩圩、黃圩等多個日偽軍據點。
孫東初打擊敵人既準又狠,對百姓卻關愛有加。孫東初總說:“百姓日子苦,這點東西能養活一家人,我們不能要。”他要求戰士“不拿群眾一針一線”,誰家有了困難他帶的兵都會及時幫助解決,百姓從家里拿來糧食、雞蛋等東西表示感謝,他們卻從來不收。
1944年11月,孫東初在沭陽縣北部的潼河與許元山之間率部包圍了日寇二百多人。他站在前線指揮,子彈在身邊呼嘯,卻絲毫沒有退縮。激戰中,敵人的子彈擊中了他,鮮血染紅了軍裝。戰士們要抬他后撤,他卻咬著牙說:“別管我,先打退敵人!”最終全殲鬼子,可他自己也終因傷勢過重、失血過多而光榮犧牲。
孫東初犧牲后,數千名百姓自發排成長隊,泣不成聲地為他送行,將他的遺體安葬在沭陽縣平頂莊——這片他曾浴血奮戰的土地上。在為孫東初立起的紀念碑上,鐫刻著“威震潼海”四個大字。為緬懷烈士的英勇業績,當地人民政府還把沭陽縣內一所小學命名為“東初小學”,把烈士犧牲的地方命名為“東初區”,讓他的名字永遠銘記在歷史長河中。
時光流轉,英雄從未遠去。1965年3月,宿縣人民政府和烈士女兒將孫東初的遺骸遷回原籍,安葬在宿城南郊。近年來,市、區民政部門在征得孫東初烈士子女的同意后,遺骸又移葬至埇橋區蘆嶺鎮盛圩烈士陵園。每年清明時節,總有群眾、學生來到陵園,為他獻上鮮花,聆聽他的抗戰故事。
孫東初犧牲了,但他用生命詮釋的赤膽忠心,早已化作一座無形的豐碑,永遠矗立在皖北的廣闊土地上,提醒著每一個后人:今天的和平,是無數像孫東初這樣的英烈,用鮮血和生命換來的。他們畢生的理想、堅守的信仰,需要我們銘記于心、代代傳承。記者 錢景
· 版權聲明 ·
①拂曉報社各媒體稿件和圖片,獨家授權拂曉新聞網發布,未經本網允許,不得轉載使用。獲授權轉載時務必注明來源及作者。
②本網轉載其他媒體稿件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因轉載的作品內容涉及您的版權或其它問題,請盡快與本網聯系,本網將依照國家相關法律法規作相應處理。


推薦閱讀
-
1
-
2宿州市新增兩個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 08-30
-
3上半年全市縣域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69.2億元 08-28
-
4筑文化新地標 賦城市新動能 08-27
-
5陽臺經濟產業發展工作調度會召開 08-27
-
6楊軍走訪慰問抗戰時期參加革命工作的離休干部 0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