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庫搬運工:每天奏響“冰與火之歌”
7月24日上午,宿州百大冷鏈物流基地的庫區內叉車嗡鳴。當冷庫厚重的金屬大門緩緩推開,一股寒氣瞬間撲面而來,與門外38℃的熱浪撞出朦朧水霧。順著冷庫負責人王海潮手指的方向看去,庫門上的溫度監控計顯示:庫內-20.3℃,與室外炙烤形成近60℃的溫差。
“這幾天高溫不退,吞吐量甚至比以往多了近一倍,真的是旺季到了。”王海潮抹了把額頭的汗,指了指門前排隊卸貨的貨車。隨著高溫天氣持續,這座冷鏈基地成了生鮮的“救命堡壘”,平均每日吞吐近百噸蔬果肉類,冷庫搬運工在“冰火兩重天”里守護著新鮮的底線。
在這里,時間被寒冷凝結,又被勞動融化。貨車尾門打開,王海潮的同事徐寶成、徐林和馬廣凱挽起袖子,三雙布滿老繭的手抓住蘋果箱的瞬間,青筋在黝黑的手臂上凸起——48箱30多斤重的蘋果,僅用2分34秒,便在木托上穩定地碼成“方陣”。
叉車師傅馬可早已怠速等候,操縱桿輕抬、轉向、精準對位,叉車鐵臂穩穩托起木托,41秒后,這板蘋果便放在了冷庫門口的指定貨位。蘋果從貨車到冷庫的“保鮮接力”,全程僅用3分15秒,汗水也在無聲中悄然浸透他們的衣衫。
冷庫深處又是另一番天地。工人崔亞男裹著厚實的棉衣棉褲,駕駛叉車平穩而又靈活地轉向,呼出的白氣在眼前凝成短暫的霧團。棉衣領口、袖口已結起細密的白霜,那是他進出冷庫時,汗水遇冷速凍的痕跡。“剛開始干這行,確實不適應內外溫差,每次都有種‘透心涼’的感覺。”他笑著拍了拍棉衣,“但真脫了這身,普通人在里面撐不過幾分鐘。”
王海潮道出其中艱辛:“冷庫內外近60℃的溫差,熱汗剛要往外冒,進了冷庫就被寒氣‘逼’回去,長年累月,對身體來說也是一種考驗。”為此,他們實行雙人輪替作業,每人單次作業有固定時間,還有專人定時巡查,保溫毯、應急藥箱在冷庫角落隨時待命——安全,是寫在冷熱邊界上的鐵規矩。
“早晨7點半開工,傍晚6點半收工,午間2小時的休息,但來貨了就要干。”隨著時間推移,室外溫度竄至40℃,當最后一板蘋果盡數安放,徐寶成他們也有了短暫的休息時間。他們坐在樹蔭下,抹了抹腦門,隨手擰了擰濕透的衣服——汗水順著衣角成股流下砸在地上,“滋啦”一聲瞬間洇開一小片深色的印記,旋即又在熱浪里,被滾燙的水泥地貪婪地吮吸殆盡……
“這點汗不算啥,貨能新鮮送到消費者手里,就值了。”那些被汗水浸透又凍干的衣衫,那些在溫差里凝結又消散的白霜,那些精確迅速的搬運與駕駛,共同在這座冰火堡壘里,寫就了關于堅守的日常注腳——在近60℃的溫差間,每一份新鮮的抵達,都藏著汗水與時間的較量。 記者 秦雨婷
· 版權聲明 ·
①拂曉報社各媒體稿件和圖片,獨家授權拂曉新聞網發布,未經本網允許,不得轉載使用。獲授權轉載時務必注明來源及作者。
②本網轉載其他媒體稿件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因轉載的作品內容涉及您的版權或其它問題,請盡快與本網聯系,本網將依照國家相關法律法規作相應處理。


推薦閱讀
-
1六屆市委審計委員會第八次會議召開 08-15
-
2宿州市加大財政投入 持續增進民生福祉 08-14
-
3宿州市持續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 08-13
-
4上半年宿州市交通運輸項目建設實現“雙過半” 08-12
-
5流動的史詩——新汴河⑩ |未來:生態與煙火的和鳴 08-11
-
6上半年宿州市經濟運行總體穩定 0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