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動的史詩——新汴河⑤ |破局,書寫科學治水傳奇
宿州(原宿縣)節制閘。記者 蔣邦煜 攝
從古至今,人類與水患的搏斗從未停歇。水患水難,曾困擾沿淮兒女上千年。祈盼安瀾,自古就是淮河百姓的夢想。
上世紀六十年代,“高水高排,低水低排;各走各路,洪澇分排;分而不死,機動靈活”的科學治水理念,逐步成為破局沿淮水患的關鍵。這一理念的提出,不僅突破了傳統治水思維的束縛,更在實踐中展現出強大的生命力,為新汴河的開挖奠定思想理論基礎。
攻堅之路上,面對復雜多變的地質條件和突如其來的技術挑戰,30萬治水大軍集思廣益、群策群力,用智慧化解危機,靠團結戰勝困難,創造出許多先進工藝和施工方法,解決了多個技術難題,讓新汴河開挖成為駕馭自然、智慧治水的時代豐碑。
周密運籌 精準布局治水方略
在豫皖蘇三省人民期盼根治水患的呼聲中,新汴河開挖工程從籌備之初便以科學規劃為引領,展現出前所未有的系統性和嚴謹性。
開挖新汴河是一項“大兵團”協同作戰的浩大工程,涉及面廣、季節性強,所需物資和人力眾多。宿縣地委、專署早有準備,自1966年2月徐州會議后便積極行動。在國務院批準前的8個月時間里,宿縣地委、專署層層召開干部及沿河群眾會議,深入宣傳開挖新汴河的重要意義。翻開當年的原始會議記錄,專題研究或涉及新汴河的議題就多達十數個。
1966年6月22日,宿縣地委指派宿縣縣長李振興、專區計委副主任許旺熙成立宿縣專區新汴河工程籌備處,下設政工、工程、財務器材、秘書4個組。7月11日,宿縣專署下發通知,要求各縣及早做好今冬明春新汴河全面施工的各項準備,包括工程施工的測繪設計、物資器材的安排、人力的組織動員落實等。各縣、區、公社、大隊挖河機構也相應建立,物資儲運到位,民工整裝待發。8月8日,宿縣專署向安徽省人民委員會申請預撥100萬元新汴河工程備料款,用于購置石料、開山破路機械、炸藥雷管以及挖河工具等物資,保障工程順利推進。
在施工任務規劃上,宿縣專署確立了“按受益范圍確定民工數量、縮小各縣民工往返路程差距、結合各地治水經驗及施工特長”等原則,對新汴河及濉河引河的開挖任務進行合理分段分工包干。比如,唐河地下涵工程和靈西閘樞紐工程安排在靈璧縣施工,五河縣總隊因擅長挖淤泥被分到緊挨溧河洼的最下段,專區水總憑借豐富經驗承擔地質復雜的徐崗切嶺任務。
任務分配后,宿縣專署從全區抽調80余人,沿新汴河河線測量放線,確保施工任務精準落實。隨后,由李振興帶隊,組織35人赴河北省海河治理工地考察學習,總結出建立穩定組織機構、強化民工管理等多條寶貴經驗,為新汴河工程籌備提供借鑒。
規劃設計環節至關重要。徐州會議結束后的3月,安徽省水利廳與宿縣專區水利局共同對新汴河開挖工程擴大初步設計,并接受淮河規劃中游勘察組現場審查,根據意見進行修改。
親身參與新汴河圖紙設計、繪制的許齊寶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回憶:“當時在設計過程中,我們充分考慮航運對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性。最初方案在航道通行能力上有所局限,為了讓新汴河更好地發揮航運功能,促進區域間物資流通和經濟交流,我們反復研討、測算,最終將航道等級提升到6級。這個過程并不容易,需要對整個河道的寬度、深度、坡度等多項參數進行重新設計和調整,但大家都毫無怨言,默默付出,只為打磨出更科學、更具前瞻性的工程設計方案?!?/p>
集思廣益 妙解流沙治水難題
1968年冬,凜冽寒風如刀子般刮過新汴河工地,碭山總隊紅光大隊的施工現場,治水人員個個眉頭緊鎖——他們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攔路虎”:一段長830米、寬25米、深1.8米的流沙層橫亙在開挖新汴河的航道上。這種飽水沙層的特性是不挖不動,一旦開挖,沙子便如活物般流動起來,隨挖隨淤,前一刻剛挖出的溝渠,轉眼間又會被流沙填滿。
面對這一挑戰,大隊負責人張建坤心急如焚。連續兩晚,他組織骨干力量召開會議。大家圍坐在一起,你一言我一語,從過往治沙經驗中尋找靈感,在古籍記載里探尋方法。經過激烈的討論與分析,張建坤最終確定了“全面進攻、分割包圍、層層開挖到頭”的戰術,將1000多名民工分成排水、挖沙、運輸三組,爭時間、搶速度,形成高效協同的作業流水線。
一場圍殲流沙的“人民戰爭”即將打響?!斑@一戰術在當時極具創新性和實用性,充分考慮流沙特性和現場條件?!彼拗菔兴衷本珠L、市防汛指揮部原秘書長蘇亞介紹,“在1968年那個機械化相對落后的年代,這種將大規模人力進行科學分工、協同作戰的理念,打破了傳統治水單打獨斗的模式。它把復雜的流沙治理問題進行拆解,通過分工合作、各個擊破,不僅提高了工作效率,還最大限度地發揮了人力優勢?!边@種思路為后來的治水工程提供了寶貴經驗并被廣泛應用,成為許多治水項目攻克難關的重要參考。
確定方案的第二天,治水大軍便一鼓作氣,迅速投入到治理流沙層的戰斗中。工地上,號子聲、機器轟鳴聲交織在一起,大家齊心協力,與流沙展開激烈較量,經過連續奮戰,終于成功攻克流沙層,為新汴河的順利開挖掃清障礙,書寫了一段治水傳奇。
靈西閘舊址。記者 董木子 攝
群策群力 巧破閘樞施工困局
挑戰紛至沓來。
靈西閘樞紐工程實施過程中,需要建造一個長126米、高3.3米的橡膠壩,而當時美國第一個橡膠壩長50米、高1.5米,德國、日本的同類壩長和高也不足100米、2米。這對工程設計、建造而言都是一個嚴峻的考驗。其中最大的難題當屬鉚固壩袋,當時國外普遍采用不銹鋼螺栓和壓板鉚固, 這種方法不僅需要大量的不銹鋼,實踐中還常出現漏水問題,嚴重影響壩體的安全和使用壽命。
為攻克這一技術難關,靈西閘指揮所總指揮鞏風才組織成立了技術研究小組。小組成員日夜奮戰在實驗室和施工現場,查閱大量資料,但始終找不到合適的解決方案。一天,時任安徽省水利廳靈西閘設計組工程師的劉從太,在用火柴盒做試驗時,偶然發現受紙片壓在盒內拉不掉。這一發現瞬間點亮了他的靈感——大壩或許可以采用混凝土楔塊錨固,即在底板預留的槽中用混凝土澆成一個錨固槽,將壩袋壓入槽內再放楔塊,安裝后固定螺帽即可。
劉從太將這一大膽設想提出后,得到了研究小組其他成員的大力支持。經檢驗,該方法不僅可節約10多噸不銹鋼材料,更為橡膠壩錨固打開了全新思路。
“靈西閘橡膠壩的建設是一項具有開創性意義的工程實踐。”靈璧縣新汴河管理中心副主任吳新敬告訴記者,“在保證質量的同時,極大地降低了成本、節約了鋼材?!眳切戮葱⌒囊硪淼啬贸鲆粡垙堃呀浄狐S的獎狀復印件,上面清晰地印著靈西閘橡膠壩建設工程榮獲的“1978年全國科學大會獎狀”的字樣。
靈西閘橡膠壩建設的奇跡并非個例。1968年10月28日,在備料僅10%,既無施工工程師又無專業技術隊伍,只有28名從宿東煤礦請來的建井工人的條件下,宿縣節制閘樞紐工程毅然開工,計劃建設十孔節制閘、船閘和翻水站。
在艱難的施工條件下,水利大軍迎難而上,用創新之舉開辟工程新局。澆筑墩墻時,用電動機、鋼絲繩、石塊自制土鋼筋冷拉機和切斷機,用打夯機改制成電動開絲機,使墩墻模塊錨固螺栓加工效率比人工提高13倍。安裝橋閘大梁時,以石工組為主的安裝小組自制土起重機,平穩吊裝60根兩噸多重的混凝土大梁。機電小組邊學邊干,僅用20天便完成原本需要2個月的焊接安裝任務。此外,他們還制成反向鋼絲網水泥雙曲薄殼閘門,以承壓膠木和瓷磚代替鋼鐵部件,節約了大量鋼材和投資。
承古創今 譜寫水韻發展華章
時光奔涌向前,治水智慧在傳承與創新中煥發新的生機。
走進新北沱河地下涵,這座承載著歷史記憶與現代科技的水利工程,靜靜訴說著治水事業的迭代升級?!靶卤便拥叵潞冀ㄓ?968年,老一輩建設者們用汗水和智慧打通了地下輸水通道。”市河道管理中心副主任郜業勇向記者介紹,“2013年完成工程重建,對涵體結構進行全面優化,提升過水能力,2014年6月通過驗收并投入使用。”
近年來,隨著水利工程標準化管理創建工作的開展,數字化管理平臺的建立,水位監測、設備維護等工作都實現了智能化。如今,這座地下涵閘防洪排澇能力顯著增強,管理效率也大大提高,成為守護一方平安的堅實堡壘。
來到靈西閘舊址,雖然曾經聲名遠揚的橡膠壩已完成歷史使命,但它蘊含的創新精神卻從未消逝。
站在河畔,吳敬新回憶:“靈西閘橡膠壩自建成后,多次抵御洪水,守護一方平安。隨著其使用年限的增長和水利發展的需求,我們在10多年前停用了橡膠壩,并在其下游7公里的位置新建了靈璧節制閘。新建成的靈璧節制閘采用更先進的技術,相比橡膠壩,調控精度更高,運行也更穩定。靈西閘的更新換代,不僅是水利設施的升級,更是治水技術不斷進步的生動縮影?!?/p>
而宿縣節制閘樞紐工程,也將迎來新的蛻變?!敖衲暄雌诤?,宿縣節制閘將啟動重建工程,目前相關計劃正穩步推進。”宿州市河道管理處埇橋新汴河管理中心主任陶冶滿懷期待地對記者說,“此次重建,我們將融入更多新技術、新理念,讓宿縣節制閘在新時代煥發新的活力?!?/p>
從歷史中走來,在時代中創新。新北沱河地下涵、靈西閘、宿縣閘等水利工程的發展軌跡,正是科學治水理念傳承創新的生動寫照。這些水利工程的每一次變革,都凝聚著一代代水利人的智慧與擔當,也讓科學治水理念在時代浪潮中薪火相傳、生生不息。記者 邵子育
· 版權聲明 ·
①拂曉報社各媒體稿件和圖片,獨家授權拂曉新聞網發布,未經本網允許,不得轉載使用。獲授權轉載時務必注明來源及作者。
②本網轉載其他媒體稿件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因轉載的作品內容涉及您的版權或其它問題,請盡快與本網聯系,本網將依照國家相關法律法規作相應處理。


推薦閱讀
-
1市委舉行理論學習中心組學習會議 07-10
-
2黨建領航 紅薯飄香 07-09
-
3
-
41-5月宿州進出口總值同比增長超三成 07-05
-
5
-
62025年全省第三批重大項目開工動員會召開 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