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的田野
傍晚,陽光斜斜切過田壟,宛如一襲橘粉色的薄紗,輕柔地披覆在田野之上。
“咔”地一聲,老趙的犁鏵楔進地里,翻起的土塊像被掀開的棉被,露出底下濕潤的深褐色。他彎腰抓起一把土,在掌心搓了搓,土粒從指縫簌簌漏下,“墑情不錯!”他轉頭對兒子說道。兒子沒應聲,正蹲在田埂上調試播種機的下種量,金屬種子箱里,玉米種嘩啦嘩啦響。新翻的泥土泛著油潤的光澤,宛如一頁頁攤開的古籍,靜靜等待著被重新書寫。
暮色漸濃,余暉漫過樹梢,地終于播完。老趙捶著后腰往家走,鞋底沾的泥越積越厚,在田埂上留下一個個清晰的腳印。路過王嬸家的桃樹地,他停下來看了看,桃樹枝頭綴滿果實,個個套著紙袋。去年此時,一場冰雹把快熟的桃子全砸成麻子臉,今年王嬸早早做好了防護,定能有個好收成。
夜里突然下了場急雨。老趙驚醒時,雨點正噼里啪啦砸在彩鋼瓦屋頂上。他摸黑披衣起來,手電光柱掃過院子,排水溝里已經淌成小溪。老趙笑了,仿佛看到白天播下的種子正在黑暗的泥土里吸水膨脹,種皮裂開細縫,鉆出了芽尖。
天剛蒙蒙亮,老趙就趕去地里看墑。田壟上播種機的輪胎印,邊緣已被雨水沖得模糊。他蹲下身撥開表層土,玉米種確已脹大了一圈,尖端的胚根隱約要頂出來。地頭的雜草一夜躥高半寸,葉片上掛著晶亮的水珠。瘋長的野草、被犁鏵翻起的蚯蚓、田頭靜靜綻放的野花,皆是土地寫給農人的神秘信箋。
這片土地見證了太多故事。曾經,大家靠人力耕種,揮灑無數汗水換來一點收成,如今有了先進機械,效率提高很多。但不管耕作模式如何改變,人們對土地的熱愛與期待,依然如故。
老趙摸出兜里剩下的玉米種,黃澄澄地端在手心里,定睛看著,看著,眼前便迷蒙了,盡是秋天廣闊的金黃的田野……
■ 韓瓊
· 版權聲明 ·
①拂曉報社各媒體稿件和圖片,獨家授權拂曉新聞網發布,未經本網允許,不得轉載使用。獲授權轉載時務必注明來源及作者。
②本網轉載其他媒體稿件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因轉載的作品內容涉及您的版權或其它問題,請盡快與本網聯系,本網將依照國家相關法律法規作相應處理。


推薦閱讀
-
1楊軍在宿馬園區調研項目建設工作 06-25
-
2從“質升量穩”看宿州外貿底氣何在? 06-23
-
3宿州傳統“老字號”煥發“新生機” 06-21
-
4楊軍在靈璧縣調研耕地保護、糧食安全等工作 06-20
-
5全市招商引資重點項目暨固定資產投資調度會召開 06-20
-
6全市高新技術企業總數達593家 0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