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農文旅融合鄉村振興樣板
開欄的話
2024年3月,我市實施“頭雁跟飛促振興”專項行動,分批選派村黨組織書記到滬蘇浙地區鄉村振興先進村,深入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進一步加強全市村級帶頭人隊伍建設。一年多來,一批批村黨組織書記通過跟班學習鍛煉,提升了專業能力、拓展了創新思維、積累了豐富經驗。他們不負重托、不辱使命,積極運用所學本領投入全市鄉村振興實踐。今日起,本報開設“頭雁跟飛促振興”專欄,分享村黨組織書記的學習成果和經驗做法,營造比學趕超、爭先進位的濃厚氛圍,敬請關注。
埇橋區夾溝鎮鎮頭村稻田圖書館。記者 馬峰 攝
六月初夏,記者漫步在埇橋區夾溝鎮鎮頭村鎮頭水庫的堤岸上,放眼望去,連綿起伏的山丘、碧波蕩漾的水庫、郁郁蔥蔥的稻田……仿佛置身江南水鄉。村民們挽起褲腳踏入齊膝的泥漿,彎腰插秧的身影連成墨色波浪,鮮嫩的秧苗隨著靈巧的指尖,在水面迅速鋪展出整齊的翠色方陣。
去年3月,作為“頭雁跟飛促振興”專項行動的參與者,鎮頭村村黨總支書記孔聰聰被選派前往杭州市臨平區塘棲鎮丁山河村跟班鍛煉。在那里,他見識了科學治村理念下村莊的高效運轉,領略了創新產業模式帶來的蓬勃生機。
“學”成歸來,孔聰聰立刻將所學本領融入到鎮頭村的發展規劃中。在他的帶領下,村民們積極投身鄉村建設,曾經沉寂的村落逐漸煥發出新活力。原本普通的田園風光也在產業發展與農文旅融合的協同推進中,蛻變成令人流連忘返的美麗鄉村圖景。
外出取經拓思路 “他山之石”啟新程
“走出去才發現,原來鄉村發展能有這么多新內涵!作為村黨總支書記,我必須把這些好的經驗帶回去,領著鄉親們干出一番事業。”回想起在杭州的跟班學習經歷,孔聰聰依然掩飾不住興奮的表情。他說這段經歷,猶如一把金鑰匙,為自己打開了發展鄉村建設的全新認知大門。
一年前,帶著為鎮頭村謀發展的使命,孔聰聰踏上了前往丁山河村的跟班鍛煉之路。初到丁山河村,白墻黛瓦的江南民居錯落有致,清澈的河水穿村而過,游客穿梭在古色古香的街巷中,品嘗特色美食、體驗民俗文化,一幅生機勃勃的農文旅融合畫卷在他的眼前徐徐展開,讓他既震撼又振奮。他深知,這里的科學治村理念、創新產業發展模式、高效基層治理方式,正是鎮頭村突破發展瓶頸、注入新活力的關鍵。
“丁山河村是一個具有江南特色的農文旅融合發展美麗鄉村,發展定位與鎮頭村不謀而合,非常具有借鑒意義。”孔聰聰說,丁山河村立足江南水鄉的自然稟賦,將河湖資源轉化為旅游吸引力,打造了生態觀光帶、水上休閑項目;圍繞本地水產、果蔬等特色農產品,建設精深加工生產線,推出預制菜、文創食品等,大大提升了農產品附加值;深挖水鄉民俗、農耕文化,舉辦捕魚節、非遺手作體驗等活動,讓文化“活”起來,吸引了大量游客前往。
在跟班學習過程中,孔聰聰像一塊海綿,不斷汲取丁山河村的發展智慧。他白天跟著當地村干部走村入戶,參與村務管理、產業項目推進;晚上挑燈整理筆記,與鎮頭村實際情況對比分析。丁山河村的“土特產精深加工”成功案例,更是讓他深感鄉村振興的“根”與“魂”源自對本土自然、產業和文化的熱愛與發掘。
經驗落地謀發展 產業協同煥生機
回到鎮頭村后,孔聰聰迅速行動,以改良“安徽省名特產品”——夾溝香稻米品種作為關鍵突破口。村集體積極與安徽農業大學開展合作,全力培育富硒新稻種,努力返古明朝貢品“香稻基因”,并成功注冊“福龍貢米”商標。同時,建成500余畝的可視化溯源基地,讓香稻米的品質有了堅實保障,成功恢復稻米“一家煮飯十家香”的傳統卓越品質。
在孔聰聰的帶領下,鎮頭村還以稻為核心,不斷延鏈補鏈。一系列香稻米酒、薏米水、手繪稻田明信片、稻田禮盒(伴手禮)等多款衍生新產品相繼推出。不僅如此,還創新實施“共享稻田”項目,吸引2000余個親子家庭參與農事體驗活動。這一項目不僅為城市家庭提供了親近自然、了解農業的機會,也為村民們帶來實實在在的收益,帶動農戶戶均增收約3000元。
“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只有讓全村人都參與其中,才能真正激活鄉村振興的內生動力。”孔聰聰表示。鎮頭村并沒有滿足于香稻米產業的初步成功,而是趁熱打鐵,立即召開動員會,號召全體村民因地制宜發展特色農業。同時,以黨組織領辦合作社為有力依托,整合林地、山地千余畝,成功開發出草場櫻桃、鎮頭紅薯等系列農產品。
依托特色產業發展,孔聰聰帶領鎮頭村走上農文旅融合發展之路,先后策劃舉辦了櫻桃采摘節、稻田音樂會等“四季有約”系列活動,開設運營“鎮頭賢福里”“稻田圖書館”等社交賬號,發起“鎮頭寶藏打卡”“相約稻田圖書館”等主題活動,以“吃、住、游、娛、探”為切入點,深度介紹鎮頭旅游景點、文化飲食、地方歷史,構建“主流媒體背書+新媒體裂變”的傳播格局。以“鄉愁”為題,創新打造“香稻米”“石榴”等主題街巷,開展村莊立面藝術彩繪及生態駁岸建設,簽約半山李村莊庭院經濟群、中醫藥材研究基地、騎行驛站、藝術寫生基地等農創新業態主體9家,改造升級農家樂3家,帶動23戶村民實現“家門口就業”。
埇橋區夾溝鎮鎮頭村農民正在進行香稻插秧。特約攝影 丁輝
文化賦能繪藍圖 農旅融合譜新篇
“這里景色優美,既能享受閱讀的寧靜,又能欣賞田園風光,而且咖啡也不錯。”剛參加完高考的李君和幾位同學相約來到鎮頭村“稻田圖書館”。推開圖書館的玻璃門,一陣淡淡的書香撲面而來。館內寬敞明亮,木質書架整齊排列,6000余冊藏書涵蓋農業技術、文學藝術、歷史傳記、少兒讀物等多個領域。透過落地窗,窗外新插的稻秧與館內柔和的燈光相映成趣,不少游客捧著書本,時而沉浸在文字中,時而抬頭欣賞窗外的田園美景,在這片寧靜的天地里,閱讀與自然悄然交融。
“‘稻田圖書館’開業以來深受本地村民和周邊城市游客的歡迎,一個多月的時間,我們接待游客超1.4萬人。”“稻田圖書館”相關負責人沈壽楊表示,“稻田圖書館”的開設無疑是對鄉村文化振興的有力推動,不僅為村民提供了豐富的精神食糧,提升了他們的文化素養,更為鄉村旅游注入了新的文化內涵。目前,越來越多的游客來此感受鄉村文化的魅力,推動了鎮頭村農文旅的深度融合。
鎮頭村通過與本地文旅部門對接,確立了打造“藝術鄉村”的長遠目標。深挖歷史文化底蘊,開發明朝馬皇后故里、朱陳村舊址、千年古寺鎮頭寺、“飲馬池”“呵泉”等本村歷史古跡;規劃建設“稻田圖書館”、引入知名文化博主陳詩遠擔任公益主理人、舉辦“詩歌稻田夜讀會”等一系列文化活動,成功打造鄉村文化IP,為鎮頭村的文旅發展找到了新的流量增長點。
如今,鎮頭村的青山綠水間,處處涌動著發展的活力。農文旅融合不僅讓傳統村落煥發新機,更構建起鄉村發展的生態閉環——田園風光轉化為旅游資源、特色農產品升級為文創商品、民俗文化演繹成沉浸式體驗,村民們既是建設者,也是受益者。
展望未來,孔聰聰表示,鎮頭村將繼續深耕“農業+文化+旅游”的多元業態,以更開放的姿態擁抱創新,探索數字賦能新路徑,打造集生態觀光、文化傳承、休閑度假于一體的鄉村振興樣板,讓這曲農文旅融合的樂章,在廣袤的鄉村大地上奏響更激昂的時代強音。 記者 夏冕
· 版權聲明 ·
①拂曉報社各媒體稿件和圖片,獨家授權拂曉新聞網發布,未經本網允許,不得轉載使用。獲授權轉載時務必注明來源及作者。
②本網轉載其他媒體稿件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因轉載的作品內容涉及您的版權或其它問題,請盡快與本網聯系,本網將依照國家相關法律法規作相應處理。


推薦閱讀
-
1市政府召開開拓陽臺經濟產業發展座談會 06-16
-
2從“質升量穩”看宿州外貿底氣何在? 06-23
-
3宿州傳統“老字號”煥發“新生機” 06-21
-
4楊軍在靈璧縣調研耕地保護、糧食安全等工作 06-20
-
5全市招商引資重點項目暨固定資產投資調度會召開 06-20
-
6全市高新技術企業總數達593家 0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