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家村“蒜”出增收新路子
眼下正值大蒜成熟采收的季節,筆者走進埇橋區蒿溝鎮史家村天林種植專業合作社的大蒜田里,蒜香四溢,田間地頭一派熱火朝天的豐收景象。30余名村民穿梭在大蒜收獲機剛剛翻耕出來的蒜田里,熟練地剪秧、去須、整理、裝袋,一排排裝滿大蒜的編織袋整齊排列,勾勒出夏日里的豐收圖景。
“今年大蒜長勢特別好,個頭大、品質優,一畝產量能達到4000斤左右,每畝大蒜能賣5000多元。”天林種植專業合作社負責人趙振軍的喜悅之情溢于言表,“相比傳統的玉米、小麥種植,大蒜每畝地能多收好幾千元,經濟效益十分可觀。”
近年來,蒿溝鎮積極響應鄉村振興戰略,引導農民調整產業結構,將大蒜作為特色蔬菜種植業的主導產業大力推廣,逐步走出了一條具有地方特色的農業發展之路。今年,全鎮大蒜種植面積達300余畝,預計產值達150余萬元,規模效應初顯,為當地農民帶來了實實在在的收益。
“來這里干活的都是周邊村民,平時在家閑著也是閑著,在這每裝一袋子大蒜能掙8元,活不重,還能掙點錢補貼家用。”村民王建激動地說。
像王建這樣在收獲季加入蒜田勞作的村民不在少數,合作社的規模化種植為當地村民創造了大量靈活就業崗位,讓留守勞動力、閑散勞動力有了用武之地,切實增加了家庭收入。
一袋袋沉甸甸的大蒜,裝著的不僅是豐收的果實,更是村民們增收的希望。為了將這份“蒜”出來的好效益持續下去,推動產業高質量發展,蒿溝鎮正在謀劃未來。
蒿溝鎮人大主席王化虎表示,將立足資源優勢,持續深化特色種植產業發展,因地制宜擴大種植規模,延伸產業鏈條,提升農產品附加值,打造出一批具有市場競爭力的特色農產品,讓大蒜等農業特色產業成為群眾增收致富的“金鑰匙”,為鄉村振興注入更強動力。
■ 拂曉報通訊員 張欣欣
· 版權聲明 ·
①拂曉報社各媒體稿件和圖片,獨家授權拂曉新聞網發布,未經本網允許,不得轉載使用。獲授權轉載時務必注明來源及作者。
②本網轉載其他媒體稿件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因轉載的作品內容涉及您的版權或其它問題,請盡快與本網聯系,本網將依照國家相關法律法規作相應處理。


推薦閱讀
-
1市政府召開開拓陽臺經濟產業發展座談會 06-16
-
2市委召開全市警示教育大會 06-13
-
3楊軍暗訪深入貫徹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學習教育工作 06-12
-
4宿州首單“銀行自評估”知識產權質押融資落地 06-11
-
5楊軍接待信訪群眾 06-10
-
6市領導赴省有關金融機構對接工作 0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