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防+康復+就業”全鏈條創新
6月的皖北大地,處處是夏種夏管的繁忙景象。埇橋區符離鎮的沈先生正借助輔具在廚房忙碌——這個曾因腦干出血致右側肢體失能的中年男人,如今獨自在家為在田里干活的妻子準備午飯。而在10公里外的阿爾法數字科技產業園,左腿肌肉萎縮的袁女士正敲擊鍵盤標注著數據。她所在的微邦公司40余名員工中,像她這樣的殘疾人占了絕大多數。
這些看似平凡的生活工作場景,正是埇橋區殘疾人事業蓬勃發展的生動縮影。今年5月,埇橋區殘聯捧回“全國殘疾人工作先進集體”獎牌。這份榮譽的背后,是無數個家庭重燃的希望燈火。
居家康復——
科技為翼,失能者重掌生活方向
“我現在每天跟著視頻鍛煉半個小時左右,以前站都不能站,現在扶著東西能走了。”2019年一場突如其來的腦干出血,曾讓沈先生連拿個饅頭都無法實現。2023年10月,他被納入埇橋區“互聯網+居家康復”服務名單。這個由埇橋區殘聯搭建的居家康復平臺,像一位永不離崗的家庭醫生,為沈先生的生活帶來了陽光。
“沈師傅,現在要多練習‘四點支撐’,可有效恢復肢體協調性。”線上康復群里,治療師的語音里帶著鼓勵。每當訓練結束,沈先生的妻子就會把視頻發進專屬群,康復師、“慧動康”小程序工作人員和殘聯工作人員會根據實際情況調整方案。每隔一兩個月,康復師便會上門回訪。“第一次來,他只能扶墻挪步,現在能做點簡單的家務,這是我們最想看到的變化。”康復師欣慰地說。
在埇橋區,像沈先生這樣接受居家康復的患者共有813人。系統數據顯示,居家康復訓練者累計訓練時長超37萬分鐘,150余人的身體功能顯著改善,50人實現生活自理。40多歲的楊先生更是創造了奇跡——因腦卒中偏癱的他,經過一年訓練后,不僅能生活自理,還在街道殘聯的幫助下,成為社區便民服務站的一名殘疾人助理員。“現在我能幫其他殘障朋友申請輔具,這種‘自助變助人’的感覺很奇妙。”楊先生翻開服務臺賬,指尖劃過密密麻麻的幫扶記錄。
“互聯網+居家康復”的埇橋模式得到中國殘聯和省市殘聯的認可,為《“互聯網+”肢體功能障礙居家康復服務規范》的制定提供了實踐應用研究支持。“我們的這套系統集管理系統、運營平臺、用戶端、服務端于一體。”埇橋區殘聯康復師李程程向記者展示著后臺數據,AI系統為患者生成評估報告4171次,線上指導12980人次。這種“設備監測+云端指導+上門服務”的模式,讓埇橋區成為全國“互聯網+居家康復”的示范樣本。
就業賦能——
逐夢路上,殘障者找到人生坐標
在微邦公司的辦公區里,鍵盤敲擊聲此起彼伏。袁女士的工位上貼著勵志便簽:“每個標點符號都要精準。”作為數據標注員,她過著朝九晚五的生活,月收入3000元左右。“以前也從事過其他工作,但總覺得有些格格不入。這里氛圍好,同事大多數都是和我一樣的殘疾人,大家互幫互助,沒有歧視,讓我找到了歸屬感。”袁女士有些靦腆地說,這份工作很適合自己,現在能實現自食其力,感到很滿足。
微邦公司位于阿爾法數字科技產業園。公司共有40余名員工,基本都是殘疾人, 主要從事互聯網分包業務,包括頭部平臺服務外包、數據標注、網絡客服及后臺審核業務等。公司秉承“愛心匯聚,扶弱助殘”的企業初心,致力于殘疾人就業幫扶,以愛心托起殘障人士的“就業路”。
在埇橋區殘疾人康復中心有個特殊的地方——殘疾人自助互助康復服務基地(殘疾人夢工坊)。基地里規劃了多個功能區域:弘粹坊內,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與殘疾人學員圍坐在一起,專注地制作戲曲盔頭、臉譜等精美手工藝品;演藝坊里,熱愛藝術的殘疾人盡情釋放自己的才華;剪紙室、書畫室中,墨香與紙香交織,殘疾人用剪刀、畫筆抒發內心的情感,描繪眼中的世界;直播室里,燈光閃耀,幾名殘疾人主播正對著鏡頭熱情地介紹產品。
這個由埇橋區殘聯傾力打造的智能助殘示范基地,依托人工智能技術和非遺藝術的文化交融,通過職業技能培訓、工療康復自助,在提升殘疾人康復水平的同時,幫助殘疾人拓寬就業渠道,增強自我發展潛能,共惠及180余名肢體障礙、語言障礙的在職殘疾人和殘疾人大學生。
目前,埇橋區殘聯共扶持34個殘疾人就業幫扶基地、4個輔助性就業機構,累計安置700余名殘疾人就業。通過開展殘疾人就業援助專項行動,實施“萬人就業”項目、“陽光大棚”設施農業項目,助力970名殘疾人實現增收致富。同時,不斷完善殘疾人職業技能培訓政策,累計完成殘疾人職業技能培訓1970人、農村實用技術培訓2100人,有效提升了殘疾人的就業能力和經濟收入水平。
預防筑基——
織密網絡,殘疾風險止于未發
今年7歲的小帥是兒童殘疾早期干預的受益者。3年前,埇橋區殘聯的工作人員在入戶走訪時,發現4歲的小帥不會說話。出于職業判斷,工作人員立即安排孩子進行聽力診斷,最終確定其為聽力障礙。為盡早讓小帥走出無聲世界,埇橋區殘聯立即將他轉置到埇橋區殘疾人康復中心免費進行言語訓練,并幫助其申請免費植入價值10萬元的人工耳蝸,重建聽力。經過系統發音訓練后,目前,小帥已接近正常交流,回歸正常學習生活。
在埇橋區,這樣的殘疾風險預防故事每天都在發生。區里建立了“1+N”殘疾預防政策體系,2021年成立了全省首個縣級殘疾預防中心,2024年建成埇橋區康復醫院。“三級預防體系就像三道防線。”埇橋區殘聯負責人向記者介紹,2024年,埇橋區孕婦產前篩查率為94.73%,新生兒遺傳代謝性疾病篩查率和新生兒聽力篩查率均達99%,0-6歲兒童健康管理率達92.86%,新增篩查確診殘疾兒童全部納入康復計劃。
5G移動卒中單元的故事更是創下了急救奇跡。2024年的一天,大營鎮村民張大爺突發腦卒中,5G卒中車12分鐘抵達現場28分鐘完成了溶栓。“過去患者送到醫院需要1小時,現在‘上車即治療’。”市第一人民醫院急診科醫生介紹,這輛載有移動CT的救護車已出車1000余次,完成溶栓近400例,極大降低了患者致殘率、致死率。埇橋區還打造了“30-60分鐘診療圈”,全域推廣腦卒中綜合防治,在大營鎮檢測972名重點人群,高風險者全部建立健康檔案。
2024年,埇橋區建成開放殘疾預防宣傳教育中心,逐步實現“兩個中心、兩個基地”的殘疾預防工作新格局。除此之外,還開展了多形式、多層次、多方位的殘疾預防宣教活動,舉辦殘疾預防公益演出、開設殘疾預防專題廣播節目《殘疾預防快行線》,撬動社會資源參與殘疾預防事業,進一步提高了廣大民眾的殘疾預防意識。
在多重有利因素的支撐下,埇橋區殘疾預防工作取得積極成效:2024年,殘疾預防行動計劃指標完成率居縣區前列,多個殘疾預防創新項目在埇橋落地生根,浙江、江蘇、陜西等省殘聯紛紛前來調研交流。
從“互聯網+居家康復”的科技賦能,到數字經濟里的就業突圍,再到殘疾預防網絡的精密織就,這些溫暖的故事匯聚成河,終將流淌成全社會共享的幸福海洋。記者 曾慶芳
· 版權聲明 ·
①拂曉報社各媒體稿件和圖片,獨家授權拂曉新聞網發布,未經本網允許,不得轉載使用。獲授權轉載時務必注明來源及作者。
②本網轉載其他媒體稿件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因轉載的作品內容涉及您的版權或其它問題,請盡快與本網聯系,本網將依照國家相關法律法規作相應處理。


推薦閱讀
-
1花園井社區:以文明為基 筑幸福家園 06-16
-
2市委召開全市警示教育大會 06-13
-
3楊軍暗訪深入貫徹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學習教育工作 06-12
-
4宿州首單“銀行自評估”知識產權質押融資落地 06-11
-
5楊軍接待信訪群眾 06-10
-
6市領導赴省有關金融機構對接工作 0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