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忘那碗羊肉湯
提起皖北的美食文化,蕭縣的羊肉湯、蕭縣伏羊節等詞匯肯定能上熱搜,“羊湯一碗三冬暖,伏羊節里祛病寒”,是眾所周知的民間俚語。
蕭縣羊肉館極多,僅看名稱就讓人浮想聯翩,味蕾頓啟:古蕭汪家羊肉館、五香羊頭館、羊蹄面館……“老字號名震徐淮三百里,羊肉湯味壓江南十二樓”。你若喜熱鬧繁華,城內的館子是首選,交通方便,生意爆棚。若既想大飽口福,又放不下田園風光,城南有綿延幾里的鄉村羊肉館;若想曲徑通幽求一份寧靜,則可選擇城北山中的農家樂,群山懷抱,綠樹掩映,微風拂面,大快朵頤之后,可以沿蜿蜒山路走走,看小溪潺潺,掬一抔甘甜的山泉水送入口中,遠處寺廟有梵音空靈,飄然入耳。
羊肉的做法很多,可燉可燒可爆可炒可燜可烤,一只羊能制作出十余種菜肴,即所謂的“一羊十二吃”,比如涼拌羊肝肺、手抓羊肉、紅燒羊蹄拐、羊肉滑脊湯、燒羊排等等,主食還有羊肉水餃、羊肉面條等,鏊子現烙的烙饃卷上烤串或孜然羊肉,更是絕配。最后,來一碗熬到奶白的鮮羊肉湯,撒一層香菜,放一勺飯館自制的辣椒油,攪一攪,碎綠浮沉,椒香飄飄,真是誘人,頃刻間,湯碗就會見底,臨了,擦一擦額頭,抹一把嘴角,嗨!這才是故鄉的味道。
我常食羊肉,但每每縱情暢飲、醉眼迷蒙之際,心心念念的還是多年前的那碗羊肉湯。20世紀70年代,我大概十歲,那個冬日的一天,天還沒亮,我跟隨父親,從當時的東鎮店大公社去縣城,乘坐的是一輛東方紅拖拉機,車廂是露天的,我小心翼翼抓牢車幫,頂著嚴寒和冷風,一路顛簸到縣城,后又原車返回公社時,已經渾身涼透、瑟瑟發抖。那天的早飯是一碗羊肉湯,用土窯燒制的老式大海碗盛著,主食是一個大卷子(也叫連刀饃)。記憶猶新的是饑餓至極、寒冷至極,風卷殘云地把羊肉湯和大饃送進了肚子里。羊肉湯是大鐵鍋文火慢燉的,原汁原味,香氣撲鼻;大饃暄軟筋道,麥香醇厚。當時覺得,那真是有生以來喝到的最美味的羊肉湯。物資匱乏的年代里,那份特殊的記憶,讓我幾十年后仍然不能忘懷。
時至今日,蕭縣羊肉美食品牌早已形成,蕭縣伏羊宴習俗還被認定為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究其原因,在于選材、水質、配料、火候和制作工序等諸多考究。如,羊是當地白山羊,在山坡田間由村民散養,吃鮮嫩青草,喝清澈泉水。民以食為天,打出了品牌的蕭縣羊肉,要賡續的正是匠心和文化,質樸誠信,守正創新,哪怕小到一碗湯,也要有本真和情懷。
■ 楊樺
· 版權聲明 ·
①拂曉報社各媒體稿件和圖片,獨家授權拂曉新聞網發布,未經本網允許,不得轉載使用。獲授權轉載時務必注明來源及作者。
②本網轉載其他媒體稿件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因轉載的作品內容涉及您的版權或其它問題,請盡快與本網聯系,本網將依照國家相關法律法規作相應處理。


推薦閱讀
-
1宿州市涉殘民生實事取得階段性成效 06-04
-
2
-
3市委常委會召開會議 06-03
-
4機聲隆隆響 顆粒盡歸倉 05-30
-
5宿州市一人三集體獲評全國優秀少先隊輔導員、集體 05-30
-
61-4月份宿州經濟“成績單”出爐 0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