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碼宿州糧食生產“二十連豐”
2023年,我市糧食播種面積1411.4萬畝、居全省第二,糧食總產460.2萬噸、占全省的11.1%,大豆播種面積增量、產量增量均占全省增量的40%以上。我市糧食生產實現“二十連豐”。
悠悠萬事,吃飯為大。我市深刻認識到保障糧食安全是建設農業強市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任務,聚焦良田、良種、良技等關鍵點,狠抓農業技術落實,提高畝均生產效益,不斷提升綜合生產能力,實現了糧食生產穩中有增,持續為端牢“中國飯碗”貢獻宿州力量。
糧田變“良田” 豐收有底氣
民以食為天,糧以地為本。通過積極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加快補齊農田基礎設施短板,全市農田灌溉保證率、機械化率得以提高,耕地質量得以提升,農田生態環境得以改善,科技強農、機械強農優勢得以發揮,為糧食產量逐年提升提供了有力支撐。
近年來,全市農業部門積極謀劃、周密組織,全面摸排農田現狀,梳理目標任務,健全工作機制,科學規劃布局,大力實施高標準農田建設,確保全市耕地和永久基本農田數量不減少、質量有提升,牢牢守住耕地保護紅線和糧食安全底線。目前,全市累計建成高標準農田692.5萬畝,高標準農田建設面積和投資規模均居全省前列。
高標準農田建成后,管護仍需加強。2023年11月,在省十四屆人大常委會第五次會議上,《宿州市高標準農田建設和保護促進條例》(以下簡稱《條例》)獲得批準,將于2024年3月1日起施行。“這是全國首部規范高標準農田建設和保護的市級地方性法規,也是黨中央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以來全國第一個高標準農田領域的立法。”市農業農村局黨組成員、市委農辦專職副主任王運良介紹,《條例》明確了高標準農田建設的補助資金來源、建設項目設計和實施要求、建后管護機制等,細化了各級政府及相關職能部門的職責分工,為我市進一步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夯實糧食安全根基提供堅強有力的法治保障。
圍繞穩糧保供和農業高質量發展要求,我市還出臺《宿州市“噸半田”行動方案》,積極開展“噸半田”生產能力建設,集成推廣“噸半田”產能創建技術模式,落實統一供種、統一深耕、統一播種、統一配方施肥、統一病蟲草害防治、統一管理模式的“六統一”技術,在全市范圍高質量建設省市縣三級共建指揮田2個、精耕細作示范點6個,打造麥—玉模式“噸半田”示范點14個,著力打造糧食作物高產百畝田、千畝方、萬畝片。同時,積極開展作物高產競賽,打造高產典型示范,輻射帶動大面積增產,將典型產量轉化為大田產量。2023年,全省大豆凈作單產前三均在宿州,有望再獲“金豆王”稱號。
良種配良技 增產又增效
“2023年,全市自主選育國審農作物品種6個,其中小麥3個、大豆3個;自主選育省審農作物品種15個,其中小麥10個、玉米3個、大豆省審2個。登記非主要農作物品種33個,其中辣椒品種26個、西甜瓜品種5個、豌豆2個。”市農業農村局種子管理站負責人朱德慧介紹,全市整合育種科研力量,加強良種技術攻關,聚焦新品種試驗示范,著力打造小麥、玉米、大豆育種攻關體系和平臺,推動種業技術研發、新品種自主選育,從源頭上保障了國家糧食安全。
種子是農業的“芯片”,是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和主要農產品有效供給的重要基礎。近年來,我市堅決扛穩糧食安全政治責任,持續推進種質資源保護利用、種業創新攻關、種業基地提升、種業企業扶優和種業市場凈化“五大行動”,大力扶持現代種業發展,不斷提升種業自主創新能力,加快良種繁育和推廣,促進新品種科技成果轉化和推廣。
“以前種地全靠經驗,如今有啥問題打個電話或在群里問一句,鎮上的農技專家就會過來幫我們解決。市、區的科技特派員還為我們進行農技培訓、指導,認真解決耕作中遇到的問題,大大提升了科學種田的水平和糧食的產量。”埇橋區符離鎮橫口村村民楊山嶺說。
“糧食安全是國家安全的基石,而農業技術推廣則是糧食生產的關鍵環節。”埇橋區符離鎮農業綜合服務中心高級農藝師翟正美說,“農技人員深入一線,推廣優質高效栽培技術,因田施策分類指導,推進了良種良法配套、農機農藝融合,大幅降低了種植成本,夯實了糧食增產增收基礎。”
我市多渠道推廣實用技術,依托科研教學推廣單位試驗示范基地、良種繁育場、涉農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等載體,建立“專家+農技人員+示范基地+示范主體+輻射帶動戶”的鏈式推廣服務模式,推動農技人員開展包村聯戶,提供對口精準農技指導服務,實現“科技人員直接到戶、良種良法直接到田、技術要領直接到人”,提高先進農業科技應用水平。堅持雙向選擇、按需選任、精準對接,進一步完善鞏固科技特派員制度,切實發揮科技特派員在鄉村振興和產業發展中的科技支撐作用,有效促進了農業科技成果轉化、農業結構調整,為農業增產、農民增收提供科技支撐。目前,全市選派科技特派員1232名,實現服務行政村全覆蓋。
有了“田管家” 種糧省心啦
“目前全村的冬小麥出苗見綠、長勢良好,農戶啥都不用操心,真是得益于‘田管家’啊。”日前,埇橋區朱仙莊鎮朱廟村黨總支書記李德新告訴記者,莊稼“三分在種,七分靠管”。“田管家”不僅降低了種植成本,保證糧食的產量和質量,還讓農民騰出時間和精力外出就業、增加收入。
李德新口中的“田管家”,指的是與金色家園農業社會化服務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金色家園”)合作,采取村企共建的方式,為村民提供產前、產中、產后全程托管服務。“農民需要什么,我們就提供什么,包括飛機噴藥、農資供應、糧食烘干、良種推廣等,開展系統化、專業化、科學化服務,切實解決農民單家獨戶土地‘種不了’‘種不好’的問題。”金色家園負責人孫韓表示。
據介紹,金色家園依托農業技術、機械裝備優勢,采取村企共建的方式,充分發揮村集體組織協調農戶的作用和企業服務資源優勢,積極探索“公司+村集體經濟組織+農戶”的服務模式,為農戶提供農業社會化服務。截至目前,該公司已開展環節托管服務300萬畝次,全程托管服務40余萬畝,畝均增效約240元,推動了廣大小農戶和現代農業有機銜接,促進了糧食增產、農民增收、農業增效。
像金色家園公司這種將土地流轉統一經營的“大托管”模式,如今在全市如火如荼推進。近年來,我市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在推進機械化生產、創新經營方式等方面持續發力,持續推廣全程機械化,不斷提升農機作業服務水平,不斷推動“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落實落地,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同時,推進土地規模化經營,通過統一采購、連片規模作業、專業組織服務,降低農資費用成本、農機費用成本以及農民種地務工投入成本。推進全程社會化服務,加強對種糧主體的政策激勵,支持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發展糧食適度規模經營,大力推進代耕代種、統防統治、土地托管等農業生產社會化服務,提高種糧規模效益。記者 彭序
· 版權聲明 ·
①拂曉報社各媒體稿件和圖片,獨家授權拂曉新聞網發布,未經本網允許,不得轉載使用。獲授權轉載時務必注明來源及作者。
②本網轉載其他媒體稿件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因轉載的作品內容涉及您的版權或其它問題,請盡快與本網聯系,本網將依照國家相關法律法規作相應處理。


推薦閱讀
-
1汴水之濱 善如潮涌 08-10
-
2上半年宿州市一般公共預算收支實現“雙過半” 07-29
-
31-5月宿州市民間投資增長17.9% 07-18
-
4上半年宿州市新設經營主體48261戶 07-15
-
5公積金提取業務實現“全市通辦” 07-15
-
6宿州市16余萬脫貧人口穩定就業 07-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