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州:在高質量發展的新征程上奮勇前行
兩年砥礪前行,昔日的櫛風沐雨筑起了宿州未來的牢固基石。
兩年時光交替,過往的如歌歲月記錄著宿州堅定的發展步伐。
有號令必見行動、有部署定見成效!在市委、市政府的堅強領導下,在全市廣大干部群眾的共同努力下,如今的宿州,實現了“貧困帽”“文明帽”兩頂帽子成功轉換,工業化、新型城鎮化“兩只輪子”有效驅動,長三角一體化、淮海經濟區“兩個圈子”深度融入,中國云都、中部鞋都“兩塊牌子”越擦越亮,宿州發展的基礎越夯越實、成色越來越足、動能越積越強——一幅幸福生活的嶄新畫卷,正在皖北大地上徐徐展開!
“兩強一增”讓農民日子越過越好
手中有糧,心中不慌。近年來,宿州市強化科技賦能,大力實施一產“兩強一增”行動計劃,堅決穩住農業基本盤,推動農業勞動生產率、投入產出率“兩個提高”,糧食生產能力不斷提升。2021年,全市糧食產量達到453.54萬噸;2022年,夏糧總產突破55億斤、居全省第三,實現“十九連豐”。村黨組織領辦合作社成效明顯,今年上半年,農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9666元、增長5.6%。越來越多的種糧農民有錢掙、得實惠,日子越過越好。
繁育良種提供“芯片”。“十三五”以來,全市共選配小麥、玉米、大豆和水稻新組合、新品系19000多個,自主選育通過審定的農作物品種共計42個,登記辣椒品種433個、西瓜品種26個。自主選育的華成3366、紫麥19、皖麥52、華成麥1688等一批小麥優良品種成為國家和省主推品種。良種生產供應保障能力明顯提高,其中蕭縣、碭山辣椒雜交種子制種面積約5.5萬畝,生產辣椒種子192.5萬公斤左右,穩占全國市場份額“半壁江山”;蕭縣還被業內認定為全國“辣椒制種第一縣”。
先進農機助力增效。充分發揮農業機械在農業生產中的主力軍作用,不斷提高主要農作物生產全程機械化水平,積極開展全程機械化示范區創建,推進農業機械化高質量發展。2021年,我市在全國已整建制率先基本實現主要農作物生產全程機械化,主要農作物“耕種收”機械化率近90%、居全省第四。
轉型升級助工業提質擴量增效
今年7月29日,中國最大的服務器廠商之一、浪潮電子信息股份有限公司與我市簽署戰略合作協議,共同推進智能算力性能達30億億次/秒的淮海智算中心建設。浪潮信息CEO彭震表示,希望通過淮海智算中心的建設,助力“中國云都”宿州在發展數字經濟上保持先發優勢,為區域的數字化、智能化產業升級轉型貢獻力量。
近年來,宿州市深刻把握發展的階段性新特征新要求,一手抓傳統產業轉型升級,一手抓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做深做實產業鏈強鏈延鏈補鏈工程,推動制造業加速向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發展,后勁十足的工業經濟發展顯示出勃發的銳氣。今年上半年,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6.4%,居皖北第1位。
“無中生有”聚云成勢。通過堅持“數字產業化、產業數字化”發展思路,聚焦“云計算、智能制造”產業,致力打造“基礎云、平臺云、應用云”相互融合的數字經濟生態,吸引了包括阿里、騰訊、華為、浪潮、網易、奇安信、華瑞賽維5G實驗室等互聯網頭部企業落戶,形成令全國矚目的數字產業集群。今年4月份,我市被省政府評為全省3個“2021年度發展數字經濟成效明顯地區”之一。
傳統產業“借梯登高”。搶抓國家支持皖北承接產業轉移集聚區建設等政策機遇,牢固樹立“項目為王”意識,堅定不移把項目建設作為“牛鼻子”,把“雙招雙引”作為“第一戰場”,圍繞制造強市建設,打造數字產業、高端裝備、生物醫藥、新材料、智能制造等五大新興產業集群,在強鏈延鏈補鏈中打造特色鮮明的承接產業轉移集聚區。圍繞十大重點產業承接產業轉移集聚,深入實施工業互聯網創新發展行動,發揮工業互聯網“乘數效應”,積極引導傳統產業“上云用數賦智”,推動“宿州制造”向“宿州智造”轉變。
改革和創新讓發展跑出“加速度”
實現跨越式發展,關鍵靠創新;破除發展瓶頸、匯聚發展優勢、增強發展動力,要發揮好改革的突破和先導作用。今年3月份,宿州市出臺《“十四五”科技創新發展規劃》,主動對接國家戰略,優化科技事業發展總體布局,持續深化科技改革攻堅,加速創新資源凝聚,著力提升區域創新和成果轉化能力。通過大力實施科技創新“151”工程,聯合大院大所設立創新機構,南京農業大學宿州現代農業研究院、廈門大學宿州先進碳材料產業技術研究院等先后落地運營并展開成果轉化。上半年,我市戰略性新興產業產值增長20.6%,比全省平均水平高出4個百分點。堅定不移實施“人才栽樹”工程,大力實施“人才歸宿”行動,堅持正向激勵,完善引才用才育才機制,構建“1+N”政策體系,面向“雙一流”引進緊缺人才126人,全市人才總量突破60萬人,初步形成具有宿州特色的人才發展雁陣格局。
借力賦能勇闖改革新路。研究制定《市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2022年工作要點》,加強改革系統集成和協同高效,探索建立改革任務推進、督察考核、總結評估、宣傳推介等有效工作機制。搶抓政策機遇,用足用好支持政策改革舉措,持續激發經濟活力。充分發揮典型改革的示范引領作用,及時總結和推廣基層的好經驗好做法,其中泗縣“旗牌星”聯動機制推進鄉村振興、蕭縣探索創新農業社會化服務等改革亮點和品牌獲上級充分肯定。深化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加強淮海經濟區協同發展,落實與杭州結對合作幫扶“1+7”重點任務,推動共建產業合作平臺。強化園區體制機制改革、“標準地”改革,推進“畝均效益”評價。
綠色發展為美麗宿州增光添彩
發揮生態優勢,方能實現高質量發展。近年來,宿州市將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理念全方位融入“四化同步”發展戰略,不斷完善生態文明建設長效機制,培厚生態發展優勢,堅決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以高質量發展的綠色“含量”和生態產品要素“增量”的明顯提升,為美麗宿州添彩。
積極謀劃推進綠色低碳發展。不斷培育壯大節能環保、循環經濟等綠色新產業新業態。宿州市產業結構趨優向好,2021年一、二、三次產業結構比為15.3∶35.5∶49.2,能源消耗總量和強度“雙控”指標連續五年超額完成省下達目標任務;全市碳排放強度逐年下降。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步伐加快。
持續打好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今年全市13個國家考核斷面水質達標,被確定為2022年全國支持的15個農村黑臭水體治理試點城市之一;上半年,全市PM2.5平均濃度44.7微克/立方米,優良天數比例68%,均居皖北第二。嚴把“三道防線”,推進長江經濟帶生態修復和環境整治,自2018年以來重要河流沿線1—15公里范圍內,未新審批化工項目。修訂《宿州市突出生態環境問題整改考核辦法》,一體推進中央及省環保督察反饋問題整改,2021年度污染防治考核獲全省優秀。
城鄉生態文明建設水平顯著提高。聚焦國土空間綠化,積極推進城鄉綠化一體化發展,加快綠色“增量”,力促造林速度與結構、質量和效率實現全面提升。完善“五綠并進”自然保護地管理體系,獲評“國家森林城市”。加快創建全國綠化模范城市,全市完成人工成片造林26.73 萬畝,建成1個國家級森林城市(宿州)、1個省級森林城市(泗縣)、21個省級森林城鎮、128個省級森林村莊、3個國家森林鄉村,生態功能完善的平原綠化格局已初步顯現。記者 劉金明
· 版權聲明 ·
①拂曉報社各媒體稿件和圖片,獨家授權拂曉新聞網發布,未經本網允許,不得轉載使用。獲授權轉載時務必注明來源及作者。
②本網轉載其他媒體稿件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因轉載的作品內容涉及您的版權或其它問題,請盡快與本網聯系,本網將依照國家相關法律法規作相應處理。


推薦閱讀
-
1用拼搏奉獻堅守書寫更加閃光的精神篇章 08-22
-
2繼續在平凡工作中創造不平凡的業績 08-17
-
3文明菜市:“煙火氣”中提“顏值” 08-17
-
4
-
5我市16萬余脫貧人口實現就業 08-15
-
6給你一個戶外的“家” 0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