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馬寧 王博
954個人大代表工作站(室)遍布城鄉,9334名五級人大代表一線履職,35萬余條民情建議不斷匯集……自2022年“聚民意惠民生”行動開展以來,宿州市人大常委會創新搭建多維履職平臺,通過健全機制、強化培訓、票決項目、閉環監督,推動人大代表為民發聲、替民解憂、讓民作主,讓民聲民意落地生根、開花結果。
一線架橋 暢通民聲“主渠道”
在蕭縣酒店鎮孟暗樓村,一條新疏通的溝渠劃出清晰的“V”形線,解決了長期困擾村民的田間積水問題。這一變化始于鎮人大代表張瑾瑾在接待崗聽到村民的呼聲:“地淹了,莊稼毀了!”她迅速實地核實,并通過安徽智慧人大代表履職平臺提交了疏通溝渠的建議。這條從田間“長”出的民意,很快得到鎮人大重視并推動落實。望著暢通的溝渠,村干部孟令龍高興地說:“水有出路,莊稼再也不怕大雨了!”
在宿州,像張瑾瑾這樣活躍在一線的五級人大代表共有9334名。他們深入鄉村社區、田間地頭,傾聽民聲、收集民意,通過線上平臺和線下工作站,將百姓關切轉化為扎實建議,源源不斷匯入人大工作主渠道。
2022年,市人大常委會印發《關于加強和完善人大代表工作站、室建設工作的意見》。目前,全市建有954個人大代表工作站(室),成為人大代表密切聯系群眾的主要陣地、踐行全過程人民民主的重要平臺。五級代表混合編組進站接待,“周周有接待,月月有活動”。群眾從過去“找代表像打游擊”,變成如今“家門口就有說話處”。蕭縣劉套鎮人大代表工作站墻上,接待排班表清晰醒目,厚厚的登記簿寫滿了民意訴求。站內不僅配備法律政策讀本,還建立規范的登記、梳理、交辦、反饋機制,切實打通了建議征集“末梢環節”。鎮人大主席程祖永介紹:“去年以來,我站收集群眾意見397條,形成建議346件,已落實340項。”
靈璧縣韋集鎮工作站開設了“海艷熱線”,由市人大代表陳海艷負責運營。今年1月,丁李村群眾反映“村后王莊東北側的橋梁損毀,存在安全隱患”。工作站第一時間將問題轉交鎮政府與村委會,推動橋梁修建,徹底解決村民出行難題。該熱線開通以來,已接收各類來電2300余次,問題化解率超85%。
自2022年“聚民意惠民生”暨“關注民生提建議 五級代表在行動”工作開展以來,全市通過“家室站點”及線上平臺,共收集意見建議35.6萬余條,推動一大批群眾關切問題落地解決。代表履職平臺真正成為民聲民意的“匯聚地”、解決問題的“起點站”。
淬煉內功 提升建言“專業度”
“一參會,必按時;兩次缺,資格止。二審議,評政事;講真話,抓實質……”在碭山縣,一段朗朗上口的代表履職歌謠在各級代表中傳唱。縣人大將代表履職要求轉化為易記易行的段子,幫助代表迅速掌握“干什么、怎么干”。
針對代表“想提卻不會提、敢提卻提不準”的問題,我市構建起系統化、精準化培訓體系:初任培訓打基礎、履職培訓講政策、專題培訓提質量。 同時,依托全國人大網絡學院、代表履職平臺和微信群等,通過“云課堂”助力代表利用碎片時間自主學習。各代表小組在年初開展集中學習,年中結合調研推行“老帶新”和案例教學,推動代表從“被動聽會”轉變為“主動發聲”,從群眾關切中提煉可行有效的建議。
在“關注民生提建議 五級代表在行動”工作中,我市創辦《代表之聲》,定期刊載具有代表性的優秀意見建議,為全市人大代表提供學習借鑒的范本,并建立月度督促提醒機制,營造比學趕超的履職氛圍。市政府將社情民意與會期建議辦理成效一并納入年度履職評價體系,形成“提好建議、辦好建議”的良性循環。
實效數據印證了履職能力提升——在安徽省兩會期間,宿州市代表團提出并立案的議案建議數量顯著增長,2025年較2022年增長61%,建言“含金量”持續提升。
為提高代表建議的針對性和時效性,蕭縣實行月度建言主題機制,圍繞縣委重大決策部署、民生需求和政府重點工作,每月設定不同主題。自2022年5月以來,已就疫情防控、工業強縣、文旅振興、教育醫療等28個主題,組織代表集中調研座談,累計征集意見建議75068條。
蕭縣龍城十月古會始于1928年,是集商貿、文娛、民俗于一體的傳統活動,被譽為蘇魯豫皖四省結合地區的“物博會”。2024年9月,縣人大常委會將“如何守正創新辦好龍城十月古會”作為建言主題,各級代表提出建議1104條,經梳理歸納形成56條綜合建議,形成《社情民意專報特刊》供縣委、縣政府參考,為古會成功舉辦提供了有力支持。籌備組負責人稱贊:“古會的成功舉辦,離不開人大代表的金點子,給縣人大點贊!”
票決定項 鎖定民生“項目庫”
如何更好地推動民意落地見效?今年5月,市六屆人大五次會議首次以無記名投票方式,由全體代表從市政府提交的13個候選項目中差額票決出10項民生實事,養老服務、殘疾人康復工程和便民停車三項內容高票居前。這一做法贏得了社會廣泛好評。
今年4月,市人大常委會印發《宿州市民生實事項目人大代表票決制實施辦法》,全面推行民生實事項目代表票決制,為代表建議的落地提供了規范的制度保障。該辦法通過廣辟渠道征集“民意”,由代表深入群眾聽取訴求;科學論證篩選“選項”,確保項目具有普惠性和可行性;在人代會上由全體代表無記名“票決”,確定年度重點民生項目清單;最終由政府組織實施并接受人大代表“監督評議”。票決制將分散的民意訴求系統整合為年度重點民生項目,構建起“群眾提想法、代表提建議、大會做決斷、政府抓落實”的完整閉環,推動建議辦理從“紙面”走向“地面”。
為有效融合“五級代表提建議”與會議期間人大代表依法行使職權,蕭縣人大常委會自2022年起,每年11月圍繞“下一年,我縣應著力辦好哪些重大民生實事”主題,廣泛征集群眾和各級代表的意見建議。縣政府堅持“既盡力而為,又量力而行”的原則,對建議充分論證后,將部分重大民生事項寫入《政府工作報告》,提交縣人民代表大會表決通過,最終確定為年度重點辦理項目,真正把群眾“盼的事”變成政府“干的事”。
閉環監督 打通落實“最后一公里”
“質量安全是綠色食品的生命線。中小微企業質量管控薄弱、標準體系不完善,該如何破解?”今年7月,市六屆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五次會議期間,一場聚焦綠色食品“5+4”特色產業發展的專題詢問會引人注目,劉曉露委員向市市場監管局拋出關鍵一問。現場,市農業農村局、市發展改革委等10個部門主要負責人到場應詢,8位市人大常委會委員和兩位省、市人大代表接連發問,直面產業發展瓶頸與難題。
專題詢問,只是宿州強化代表建議督辦、推動政策落實的一個縮影。為促進建議辦理見行見效,我市不斷創新實施代表建議全流程督辦機制。2023年9月,市六屆人大常委會第十次會議召開專題詢問會,對老年助餐服務、便民停車等10項“暖民心行動”開展滿意度測評,確保各項行動不僅“辦完”、更要“辦好”,切實提升市民的獲得感與幸福感。
同時,我市持續深化“兩個聯系”制度——人大常委會緊密聯系代表、代表廣泛聯系群眾,形成雙向互動的良性循環。提出建議的代表通過專題視察、走訪調研、聽取辦理匯報、開展滿意度測評等方式,對建議辦理進度、資金配套和落地成效實行閉環跟蹤監督,既真督實查,也支持協同,推動每一件有價值、合民意的建議轉化為可感知、可檢驗的民生成果。
如今在宿州,從田間地頭到街頭巷尾,從線上平臺到線下站點,五級人大代表忙碌的身影已成為一道亮麗的風景線。他們用腳步丈量民情,用真心傾聽民意,用行動化解民憂,推動解決了一大批群眾急難愁盼問題。代表履職氛圍日益濃厚,僅省人大代表魏三強一人在近三年中就提出了32條閉會意見建議,以實際行動詮釋了“人民選我當代表,我當代表為人民”的莊嚴承諾,群眾對代表的認可度不斷提升。“民有所呼、我有所應,民有所需、我有所為”的生動畫卷,正在宿州大地上徐徐展開。
①拂曉報社各媒體稿件和圖片,獨家授權拂曉新聞網發布,未經本網允許,不得轉載使用。獲授權轉載時務必注明來源及作者。
②本網轉載其他媒體稿件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因轉載的作品內容涉及您的版權或其它問題,請盡快與本網聯系,本網將依照國家相關法律法規作相應處理。
本網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57—3909502
舉報郵箱:zgfxnews@163.com
版權所有:拂曉新聞網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點信息未經允許不得復制或鏡像
地址:宿州市紡織路拂曉報社 郵編:234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