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記者 陳成光
秋雨初歇,皖北平原的空氣里混雜著泥土與豆莢的清香。日前,埇橋區欄桿鎮王莊村王莊組的一片大豆田邊,人頭攢動。這里不像農田,更似一個露天考場——中國農業科學院、南京農業大學的專家們手持記錄本,神情專注;本地農戶踮著腳觀看,眼神里滿是好奇與期盼。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一臺即將駛入劃定區域的紅色收割機上。
“開始!”口令一下,農機手駕駛著收割機,如一艘航船,平穩“駛”入金色的海洋。齒輪翻滾,豆秧應聲卷入。緊接著,一陣密集如雨的“噼啪”聲從機艙內傳來——那是豆莢爆開、豐碩果實歸倉的悅耳音符。幾分鐘后,收割機吐出粉碎的秸稈,一旁出糧口傾瀉而出的,是粒粒金黃、圓潤飽滿的大豆。
就是這片令人期待的試驗田,曾以畝產323.8公斤榮獲2024年全國大豆清種夏播模式的“亞軍”、安徽省“狀元”,妥妥比當地平均水平高出近一倍!創造這一奇跡的,正是埇橋區張桂萍種植家庭農場主、王莊村黨總支書記王永飛。扎根黃淮沃土,將傳統大豆種植業做出了“新花樣”,王永飛用13年與土地為伴、與大豆“對話”的歲月,換來了一次次刷新大豆單產的紀錄,蹚出了一條科技賦能產業振興的“金色”致富路。
“逐夢”田野 一位“新農人”的誕生
時間回溯到2011年。時年27歲的王永飛還在浙江一家工廠里忙碌,但年邁生病的父母和牙牙學語的孩子,像一根無形的線,始終牽動著他的心。“莊稼人,根還是在土地上。”懷著這份樸素的情感,王永飛帶著所有積蓄,回到家鄉王莊村,流轉了600多畝土地,選擇干當地最傳統也最“保險”的產業——大豆種植。
然而,理想很豐滿,現實卻骨感。起初,沿襲“靠天吃飯”的老方法,大豆畝產始終在150公斤左右徘徊。“投入不少,回報不高,說不著急是假的。”王永飛回憶道。他意識到,光有熱情不行,必須換個“種法”。這個曾經的“打工青年”,開始了一場向科技要答案的“自我革命”。他的身影頻繁出現在南京農業大學、安徽省農科院的實驗室和試驗田里,成了專家們熟悉的“編外學生”。
①拂曉報社各媒體稿件和圖片,獨家授權拂曉新聞網發布,未經本網允許,不得轉載使用。獲授權轉載時務必注明來源及作者。
②本網轉載其他媒體稿件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因轉載的作品內容涉及您的版權或其它問題,請盡快與本網聯系,本網將依照國家相關法律法規作相應處理。
本網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57—3909502
舉報郵箱:zgfxnews@163.com
版權所有:拂曉新聞網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點信息未經允許不得復制或鏡像
地址:宿州市紡織路拂曉報社 郵編:234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