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游客在2025靈璧奇石鐘馗文化嘉年華上觀看演出。 本報通訊員 王濤 攝
豐收時節,宿州市靈璧縣迎來一場兼具歷史韻味與現代活力的盛會。9月28日起至國慶中秋假期,2025靈璧奇石鐘馗文化嘉年華精彩上演,吸引了全國各地的游客和文化愛好者。這場盛會不僅是對優秀傳統文化的集中展示,更是靈璧縣探索文旅深度融合、助力縣域經濟發展的生動實踐。

靈璧奇石展。本報記者 何雪峰 攝
千年瑰寶展新顏
“寶藏小城”靈璧的文脈,一半刻在石頭里,一半畫在朱砂中。前者是被譽為“中國四大觀賞石之首”的靈璧石,以“瘦、皺、漏、透”的特質,承載著億萬年的自然匠心;后者是以鐘馗畫為主要載體的鐘馗文化,以懲惡揚善、迎祥納福的內核,成為融入當地人生活的精神符號。這場嘉年華的舉辦,讓兩件“千年瑰寶”以更鮮活的姿態走到世人面前。
在本次嘉年華的奇石展區,一塊塊質地溫潤、紋理獨特的靈璧石吸引了眾多參觀者。展區講解員輕輕敲擊石身,清越的石音引得眾人駐足傾聽。來自江蘇的張先生興奮地說:“這次在靈璧集中看到這么多珍品,還聽到專家講解鑒別知識,真是過足了癮。”
本次展覽還特別設置了“他山之石”展區,引入了太湖石等國內外知名奇石,形成“一石一世界,眾石共風華”的格局。一位帶著孩子來觀展的家長說:“讓孩子近距離看看這些奇石,聽聽它們的故事,有助于培養孩子對優秀傳統文化的興趣。”
如果說靈璧石是“無聲的詩”,那么鐘馗文化便是“有形的魂”。2003年,靈璧縣被授予“中國民間藝術(鐘馗畫)之鄉”稱號。2006年,靈璧鐘馗畫被列入安徽省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在此次嘉年華的非遺展示區,鐘馗文化以“可觸摸、可體驗、可帶走”的新形態呈現。
安徽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鐘馗畫)代表性傳承人尹婷婷的畫案前,圍了一圈游客。她手持毛筆,先以濃墨勾勒鐘馗的發髻,筆鋒一轉,粗糲的胡須便根根分明。“鐘馗畫講究‘眼要利、須要勁、衣要飄’,最關鍵的是‘朱砂點睛’,一筆下去不能猶豫,這樣畫出來的鐘馗,正氣才能透出來。”話音剛落,只見尹婷婷蘸取朱砂,穩穩地點在鐘馗的眼眶中,原本靜態的人物瞬間眼神凌厲、正氣凜然,引得周圍游客連連贊嘆。現場不少青少年也拿起毛筆,在傳承人指導下勾勒簡單的鐘馗畫像。“傳統文化的種子,就在這一筆一畫間悄然種下。”尹婷婷滿臉喜悅。
展區里琳瑯滿目的鐘馗文創產品讓人眼前一亮。印有鐘馗圖案的折扇,扇面是水墨鐘馗執劍而立,扇骨刻著“扶正祛邪”的小字;小巧的鐘馗書簽,背面印著簡短的鐘馗故事,既實用又能傳遞文化;還有各式各樣的鐘馗擺件,造型討喜,兼具觀賞性與紀念意義。“這個鐘馗茶杯太可愛了!”游客李女士一次性買了3只,打算送給親友,“這些文創產品對傳播靈璧文化很有幫助。”

民俗表演。 本報通訊員 王濤 攝
沉浸互動添活力
國慶中秋假期,“鐘馗故里·盛唐奇遇”主題活動在靈璧縣鐘馗文化園火熱舉行,“從早嗨到晚”的沉浸式體驗,把“逛景區”變成“穿越大唐”,把游客變成了“戲中人”。
白天的鐘馗文化園,游客自三界橋下,伴隨《鐘馗赴考》的悠悠船歌,不知不覺就“走進”了盛唐的情境里。沿主臺階往上走,神武門前早已圍滿了人,《鐘馗納福》情景劇正在上演。轉過拐角,一陣鑼鼓聲傳來,《鐘馗嫁妹》巡游隊伍迎面走來,演員們邊走邊與游客互動。有的游客跟著隊伍一起哼唱巡游小調,有的還伸手與“鐘馗”擊掌,原本安靜的園區變成了熱鬧的“盛唐街市”。
在奇石文化園里,另一種互動體驗同樣精彩。剛進門,身著漢代服飾的“侍女”NPC笑著迎上來,不遠處,幾位身著鎧甲的“士兵”手持兵器,邁著整齊步伐巡園;“虞姬”身著素色長裙,手持團扇,與游客一起吟誦“虞兮虞兮奈若何”的千古名句;“鐘馗”則頭戴官帽、手持寶劍,向游客拱手道賀。不少游客圍上前,與“鐘馗”“虞姬”合影。“以前逛文化園就是看石頭、看建筑,這次感覺自己真的回到了古代,和歷史人物‘見了面’。”游客劉先生說,他爸媽平時不愛逛景區,但今天跟著巡游隊伍走了一路,笑得合不攏嘴。
夜幕降臨,這場文化盛宴迎來另一重高潮,現代光影技術與傳統文化的碰撞,讓夜晚的靈璧美得令人沉醉。在位于全城制高點的馗風塔上,絢麗奪目的高科技光影如流水般傾瀉而下、流轉變幻,時而如烈焰升騰,時而似碧波蕩漾,營造出未來感十足的情境。
古今元素碰撞的國風游園會,更是將整場嘉年華的氛圍推向高潮。光影搖曳間,《鐘馗嫁妹》巡游“復刻”盛唐嫁娶的喧鬧與喜慶;《霸王別姬》系列歌曲婉轉深情,訴說那段千古絕戀;原創主題歌舞《鐘馗》又美又颯,驚艷全場;唐風快閃、時空穿梭等環節更是驚喜不斷,引得現場喝彩聲、歡呼聲此起彼伏。
與此同時,一場融合傳統與現代的青年音樂會拉開帷幕,這是嘉年華專為吸引年輕群體設計的活動,旨在用現代方式喚醒傳統民樂,為傳統文化注入青春活力。舞臺上,年輕音樂人用歌聲表達對祖國的熱愛,用舞姿展現青春的魅力,用樂器奏響時代的強音,引得臺下觀眾跟著節奏拍手、合唱。
“沒想到,傳統音樂也能這么潮!”游客趙健看完演出后激動地說,“希望家鄉的音樂人創作更多藝術作品,把我們靈璧的特色文化通過音樂傳遞出去,讓更多人了解靈璧、喜歡靈璧文化。”

游客打卡拍照。 本報通訊員 魯兵 攝
文旅融合增動能
一場成功的文化活動,不僅要聚人氣,更要促發展。靈璧舉辦此次嘉年華,核心目標始終清晰——以文化為紐帶,串聯起旅游、農業、商貿等多個產業,讓“熱鬧的流量”轉化為“實在的銷量”,讓“文化魅力”變成“經濟活力”,為縣域經濟發展注入實實在在的動能。
“游集月餅是我縣游集鎮的傳統特色食品,皮薄酥脆、香甜適口、油而不膩……”在農產品市集特色產品展銷區,“貨郎”拿著自家制作的產品,向圍攏過來的游客熱情介紹,不少游客品嘗之后當場下單。
市集里,不時有經銷商在攤位前停下腳步,詳細詢問產品價格、包裝、供貨能力等信息,并互相交換聯系方式。“借著嘉年華的平臺,不僅現場賣出不少貨,還擴大了影響力,以后銷路就寬多了!”攤主們笑道。
在奇石產業交流區,奇石經銷商、收藏家齊聚一堂、以石會友,既開展奇石鑒賞交流,也進行現場交易。大家圍著一塊塊奇石討論品相、交流收藏經驗,遇到心儀的奇石便與賣家洽談價格,現場氛圍熱烈。
“我這次帶來了十多塊自己收藏的靈璧石精品,已經賣出去3塊,還有幾位外地的奇石愛好者與我達成了意向。”一位奇石收藏者說,參加這次嘉年華活動,認識了很多外地同行,“不僅拓寬了銷售渠道,還學到了不少奇石包裝、推廣的新思路,收獲真不少。”
靈璧縣文旅部門還邀請一批網紅以“邊逛展邊講解”的直播形式,介紹靈璧石、鐘馗畫的文化背景,同時售賣相關文創產品,實現“文化傳播+消費轉化”的雙重效果。

情景劇表演。 本報通訊員 魯兵 攝
文化興縣謀新篇
“奇石文化、鐘馗文化作為靈璧縣兩大文化IP,既有深厚的歷史積淀,也有與現代產業融合的巨大潛力。”靈璧縣文化和旅游局局長崔華表示,該縣以本次嘉年華為契機,制定后續詳細規劃,建立“文化賦能經濟”的長效機制,讓“奇石+鐘馗”的文化IP持續發力,真正實現從“文化符號”到“發展動能”的轉變,讓文化成為靈璧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長久引擎”。
為鞏固嘉年華期間“文化+農產品”的產銷成果,靈璧縣計劃建立“靈璧文化特產直播基地”,不僅培養“帶貨主播”,更要打造“文化主播”。接下來,該縣將邀請文化專家授課,讓主播能把靈璧石的傳說、鐘馗文化的寓意融進農產品介紹里,讓靈璧石衍生品和土特產“帶著故事賣”,提升附加值。同時,基地還會聯動本地農民專業合作社,從生產標準、包裝設計到物流配送全鏈條規范,確保游客拿到手的不僅是優質安全的農產品,更是能觸摸到靈璧文化的“特色伴手禮”。
針對靈璧石雕刻、鐘馗畫等傳統手藝的傳承與發展,靈璧縣將在鄉村設立“非遺工坊”。一方面,邀請尹婷婷等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到工坊帶徒授課,讓傳統手藝“后繼有人”;另一方面,工坊將對接旅游市場,開發小型、平價的手工藝品,比如小尺寸的鐘馗畫、迷你靈璧石擺件等,滿足游客的購買需求。靈璧縣還計劃與高校的設計專業合作,定期開展設計培訓,讓手藝人學習現代設計理念,讓傳統手工藝品更符合年輕人的審美需求。“比如鐘馗畫,除了傳統的水墨風格,還可以設計成卡通形象、簡約線條風格,印在T恤、筆記本上,吸引年輕消費者。”靈璧縣文化和旅游局相關負責人說,通過這種方式,讓傳統手藝“既保留根脈,又跟上時代”,真正打開年輕市場。
鄉村旅游的升級也在規劃中。靈璧縣整合現有資源,重點打造兩條文旅線路:一條是“奇石文化體驗線”,配套建設“奇石民宿”,讓游客不只是看石頭,還能親身參與采石、打磨、畫石的全過程,沉浸式感受奇石文化;另一條是“鐘馗文化沉浸線”,以鐘馗文化園為核心打造“鐘馗文化村”,鼓勵村民參與民俗表演、文創制作,形成“一戶一特色”,讓游客能“住下來、玩起來、買起來”。
為了推動全域旅游發展,靈璧縣還深挖楚漢文化、大運河文化等本土資源,把奇石文化園、鐘馗文化園、虞姬文化園、農業博覽園、鐘馗酒文化博物館、奇石小鎮等點位串珠成鏈,推出“丑(鐘馗)、奇(靈璧石)、美(虞姬)”的靈璧“三絕”特色線路,通過“潤物細無聲”的形式,讓文化傳播和經濟發展雙向賦能。
“我們追求的不只是‘一時的熱鬧’,更要借這次活動把‘奇石+鐘馗’的文化影響力做長久,讓文化真正成為靈璧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持久動力’。”靈璧縣政府相關負責人說。
本版策劃:宿州市委宣傳部 靈璧縣委宣傳部 安徽日報社宿州分社
(原創)
①拂曉報社各媒體稿件和圖片,獨家授權拂曉新聞網發布,未經本網允許,不得轉載使用。獲授權轉載時務必注明來源及作者。
②本網轉載其他媒體稿件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因轉載的作品內容涉及您的版權或其它問題,請盡快與本網聯系,本網將依照國家相關法律法規作相應處理。
本網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57—3909502
舉報郵箱:zgfxnews@163.com
版權所有:拂曉新聞網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點信息未經允許不得復制或鏡像
地址:宿州市紡織路拂曉報社 郵編:234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