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日韩99,中文字幕av一区二区三区四区,eeuss鲁片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歡迎訪問拂曉新聞網

(銘記歷史 緬懷先烈·抗日烽火路)“拂曉”見“新華” “牽手”話前緣

作者:劉麗 張化云 陳成光 韓蕊 來源:拂曉新聞網--拂曉報 2025-09-24 08:57

她誕生于第二次國共合作時期,在救亡圖存的艱難歲月里,猶如黑夜里高舉的火炬,照亮民眾抗爭的道路;又如寒冬中燃燒的篝火,為身處苦難中的同胞帶來溫暖與希望,被譽為“黨的一個方面軍”“茫茫黑夜中的一座燈塔”“全民抗戰的號角”。她的名字叫《新華日報》。

她從槍林彈雨中走來,在硝煙彌漫的崢嶸歲月里,猶如拂曉前吹響的集結號,指引戰士們奔赴戰場;又如黎明前的曙光,為身處水深火熱中的群眾帶來了光明,向全世界宣傳中國敵后的艱苦抗戰,被譽為“人民的喉舌”“戰斗的武器”“叫破五更的報曉雞”。她就是《拂曉報》。

《新華日報》和《拂曉報》,兩份報紙在南京“牽手”,結下短暫情緣。在《拂曉報》創刊87周年之際,拂曉報社“紅色記憶——一張報紙的抗戰”采訪團一行走進《新華日報》報史館,在泛黃的史料與斑駁的物件中,領悟兩份紅色報紙的當代傳承,讓跨越時空的紅色情誼再度鮮活。

筆墨傳薪火:協助復刊的“拂曉力量”

在南京市建鄴區江東中路369號,車水馬龍間藏著一處紅色報史的精神高地——《新華日報》報史館。進入大門,前行不過數步,記者的腳步便因一面“報紙墻”而停住。44張在重要歷史節點出版、報道重大歷史事件的報紙版面被制作成模型,似從6米高的天花板傾瀉而下,又似由底部的航船冉冉上升。船頭浪花,是《新華日報》一路走來的歷史波濤,也是繼續前行的時代之潮……

站在1949年4月30日《新華日報》恢復出版的第一份報紙前,記者的思緒又回到了烽火連天的戰斗歲月,感受這張泛黃的報紙無聲地講述與《拂曉報》的淵源。

1949年4月23日,南京解放,《新華日報》開始籌辦恢復出版工作。

1945年秋,由于斗爭需要,陳陣、史納等同志在津浦路西創辦了《拂曉報》(路西版)。1946年,中央決定將《拂曉報》(路西版)改名為《雪楓報》,以紀念在1944年9月犧牲的彭雪楓同志。

1949年2月,《雪楓報》在安徽界首終刊。同年4月,報社人員劃歸在合肥組建的二野金陵接管支隊新聞大隊,成為在南京恢復出版的《新華日報》的主要力量之一。時任雪楓報社社長的陳陣擔任新華日報社副社長。《新華日報》在南京恢復出版后,沿襲重慶時期的做法,設立經理部,史納為首任經理部經理。

1949年4月底,中共南京市委指示,以《新華日報》和新華社南京分社的名義,開辦新聞干部訓練班。8月底,新聞訓練班結業后,陳陣、史納等學員和教職員工參加了西南服務團,隨二野進軍大西南,為我軍解放大西南培養了300余名新聞骨干,成為新中國成立后西南各省區新聞事業的開拓者。

在《新華日報》歷任領導展示墻上,記者駐足良久,隔著70多年,仿佛仍能看到前輩們初到南京時奔忙的身影。他們赴《新華日報》不僅是為了協助辦報,更是踐行“為黨立言、為民發聲”的初心。這是《新華日報》與《拂曉報》共同的根。

烽火同期生:兩份報紙的“同頻共振”

“賣報賣報,新華日報!”報史館內,兩名報童舉著報紙的雕像栩栩如生,記者不由想起了抗戰電影里經常出現的報童賣報的場景。

抗日烽火熊熊燃燒的1938年,《新華日報》與《拂曉報》先后誕生,雖相隔千里,但初心高度契合:以筆為槍,以紙為甲,為民族解放吶喊,為人民希望發聲。正是這種“同頻”的使命,為后來的“牽手”埋下了必然的伏筆。

——辦報場景方面,兩份報紙堅持“游擊辦報”的方式,保證抗戰宣傳的穩定性與連續性。

新華日報社的同志們制作小型輕便的活動鉛字架和小型腳踏機、軋墨機、澆版機,連同電臺、紙張、油墨,只用三匹騾子即可馱走,被稱為“背起報館打游擊”。拂曉報社編輯部的同志隨部隊轉戰中原,用毛驢馱運印刷器材,在農家土炕上編稿,在樹林中架起鉛字版印刷,以“武裝辦報”“游擊辦報”的特殊方式堅持出版。

——宣傳導向層面,兩份報紙圍繞“堅持統一戰線”這一核心發聲,形成輿論合力。

皖南事變發生后,《新華日報》冒著被查封的風險,公開刊登周恩來同志的題詞“為江南死國難者志哀”“千古奇冤,江南一葉;同室操戈,相煎何急”,揭露事變真相,呼吁團結抗日。《拂曉報》則發表了《堅持團結,反對分裂》等社論,駁斥“溶共”“限共”謬論,成為維系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重要輿論紐帶。

——內容呈現上,兩份報紙理念統一,將“貼近群眾”的辦報理念落到實處。

《新華日報》開辟“讀者園地”“青年生活”“婦女之路”等專欄,提出“為人民講話,讓人民自己講話,講人民自己的話”的宣傳方針,對工人、農民、婦女等群眾進行廣泛報道。《拂曉報》扎根敵后,開設“拂曉副刊”“大眾文藝”等欄目,開展“每日一字”“抗戰常識問答”等活動,被大家親切地稱為“我們的報紙”。

這種“隔空呼應”的默契,源于信念的堅守,更源于紅色新聞事業“人民至上”的共同時代追求,是中國紅色新聞事業“守望相助”的縮影。

今朝再聚首:紅色血脈的“薪火永傳”

“本報愿在爭取民族生存獨立的偉大的戰斗中作一個鼓勵前進的號角……”氣勢恢宏的發刊詞書法長卷蔚為壯觀,銹跡斑斑的老印刷機引人注目,泛黃的《論持久戰》讓人駐足,《新華日報》(華中版)號外力透紙背……

“一份份手稿、一架架相機、一張張證書,是歷史的見證,更是鮮活的教材。這些不僅濃縮了《新華日報》的發展歷程,更讓世人從中感悟共產黨人的初心使命,汲取奮勇前進的力量。”報史館講解員動情地說。

“我們不僅有一支八路軍、新四軍,還有一支‘新華軍’。毛澤東同志曾這樣高度評價《新華日報》。”報史館相關負責人說,這樣的評價,不僅是肯定,更是一份沉甸甸的托付。這份托付始終激勵著新華日報人不斷汲取精神養分,以使命為筆、以人民為紙,在新時代講好紅色故事,書寫守正創新的時代答卷。

如今,以《新華日報》為主報的新華日報報業集團已構建起涵蓋報紙、網絡、移動端、微媒體等多維度的現代傳播體系,形成黨報求“深”、客戶端求“快”、網站求“全”、全媒體求“融”的立體化發展格局。

八十七年,出版超過1.8萬期,步入媒體融合深水區,今天的《拂曉報》也已構建起集報紙、網站、社交媒體賬號于一體的全媒體矩陣,“宿觀”“八爪魚”融媒工作室等創新單元應運而生,推出融媒工作室制、首席制、項目制等,打破傳統采編壁壘。

筆墨映初心,歲月續情緣。從恢復出版時的協作到今天的交流,變的是時代背景,不變的是“紅色報人”的使命。《新華日報》與《拂曉報》的故事,早已超越了兩份報紙的范疇——它們是中國紅色新聞事業“從烽火中走來,向時代中走去”的生動注腳,更是“團結奮進、為民發聲”的永恒誓言。這份在協助辦報時結下的深厚情誼,將在新時代的征程上,書寫出更動人的篇章。

記者 劉麗 張化云 陳成光 韓蕊


本網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57—3909502

舉報郵箱:zgfxnews@163.com

版權所有:拂曉新聞網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點信息未經允許不得復制或鏡像

地址:宿州市紡織路拂曉報社 郵編:234000

主站蜘蛛池模板: 河间市| 德清县| 马公市| 新绛县| 阿合奇县| 武义县| 龙海市| 砚山县| 界首市| 沅江市| 临泽县| 东阿县| 嘉荫县| 叶城县| 榕江县| 漯河市| 汾阳市| 扎囊县| 房产| 香格里拉县| 明光市| 大同市| 博爱县| 清河县| 阿尔山市| 韶山市| 屯昌县| 富顺县| 佛冈县| 海丰县| 宣化县| 砚山县| 张家港市| 哈巴河县| 济阳县| 武定县| 班玛县| 射阳县| 门头沟区| 盐源县| 双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