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拂曉初照,薪火相傳。
1938年9月29日,《拂曉報》在抗日烽火中誕生了,在彭雪楓同志的帶領下,隨著誓師東征的新四軍隊伍一路高歌、砥礪前行,逐步成長為“華中油印報之冠”。
抗戰中,為了斗爭需要,《拂曉報》先后出版了部隊版和路西版。1946年,《拂曉報》路西版在出版百期時,更名為《雪楓報》,以紀念1944年9月11日在河南夏邑八里莊與敵作戰時犧牲的彭雪楓同志。
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拂曉報》和《拂曉報》部隊版、《拂曉報》路西版(《雪楓報》),持續報道豫皖蘇邊區的重大戰役和解放區土地改革的火熱場景,生動記錄我軍官兵的英勇事跡和廣大民工的支前熱潮,進一步增強軍民一致克敵的信心。新中國成立后,《拂曉報》幾經調整,最終作為宿縣地委機關報繼續發行。
歷經風雨,初心如磐。從《拂曉報》走出來的一大批優秀新聞人,肩負著時代使命,分散到全國各地,繼續為新中國的新聞事業作出貢獻。曾任《拂曉報》記者的戴邦,就是其中的一位。
(一)
戴邦,1917年出生,安徽天長人,1940年進入豫皖蘇邊區參加新四軍,隨后從事新聞工作,任《豫皖蘇文化》編輯、《拂曉報》記者。解放戰爭期間,戴邦任新華社淮北前線分社副社長,1947年任雪楓報社副社長、新華社豫皖蘇分社社長。
1948年10月24日,河南省會開封第二次解放。當時,中共中央中原局決定,我黨我軍在開封“要久住,要辦報”,從豫皖蘇和豫西兩個解放區抽調新聞和宣傳干部,到開封籌備出版中共開封特別市委機關報《開封日報》。時任雪楓報社副社長的戴邦接到組織命令后,前往開封參與報紙籌創工作。
《開封日報》報史館記錄了報紙創刊、發展的歷程。在展廳的第一部分,展出了《開封日報》的創刊號,還有戴邦等報社早期領導人的照片。
“由于籌創人員是我黨我軍得力干部,再加上戴邦等革命老報人參加,在開封第二次解放后僅兩個星期時間,《開封日報》就于11月6日正式創刊。”開封日報社黨委書記、社長李楠遠向記者介紹,從1948年11月6日至1949年5月31日,《開封日報》共出版了203期。在黨的領導下,《開封日報》宣傳貫徹傳達黨中央的指示、方針、政策和命令,對人民解放軍在全國節節勝利的宣傳和推動,對開封社會秩序平穩、民生迅速安定和開封百業的恢復和發展,都起到了積極作用。
1949年6月1日,《開封日報》與《豫西日報》合并后成立的《河南日報》正式創刊,《開封日報》同時停刊。“在《河南日報》出刊前的3個月內,《開封日報》實際上起著中共河南省委機關報的作用。”李楠遠說,雖然《開封日報》創刊后不久便停刊,但融入血脈的紅色基因成為《開封日報》寶貴的精神財富和動力源泉。《開封日報》歷經三停三復,從紙媒到網媒再到融媒,如今已經形成一體多翼的報業發展模式,建立了報網端微全媒體形態的新型主流媒體集團,更好發揮了傳播黨的聲音、服務人民群眾的職責使命。
(二)
“你是嘹亮的號角,你是奮進的鼓聲,在烽火中孕育,在晨曦中誕生,誕生在共和國的黎明……”《開封日報社之歌》還在耳邊回響,記者又來到位于鄭州市河南日報報業大廈的河南新聞博物館。進入展廳,展柜中的一套抗戰時期出版的《拂曉報》合訂本,便吸引了記者的目光。
“《拂曉報》是《河南日報》的血脈源頭,這是《河南日報》創刊74周年時,河南省檔案館贈送的《拂曉報》仿真件,對我們來說非常珍貴。”河南新聞博物館負責人龐菲向記者介紹。
河南新聞博物館由河南日報社創辦。館內收藏了河南省新聞界歷年來的實踐資料,分享黨的紅色新聞經驗,是河南省愛國主義教育和黨的優良傳統教育的重要陣地。“每當有人來參觀,我們便會濃墨重彩地介紹《河南日報》與《拂曉報》的淵源,傳承紅色基因,賡續精神血脈。”龐菲說,在《河南日報》創刊初期,盡管印刷設備落后、工具殘缺不全,生活條件異常艱苦,還不時伴有敵情警報,但是大家胸懷必勝的信念和大無畏精神,有條不紊地開展新聞采編、印刷發行等工作,這一優良傳統影響了一代代河南日報人。
“在硝煙中誕生”“春天的故事”“大河奔流”……在記錄《河南日報》不同發展階段的展廳里,一幅幅珍貴的畫面,一段段深情的文字,全面展現了河南日報社改革發展的輝煌成就。沿著先輩們的足跡,近年來,《河南日報》順應時代與技術發展潮流,以新時代黨報為引領,發展建立報網端微屏各類端口500余個,初步建成國內具有“四全”媒體形態的現代傳播體系,主流媒體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顯著增強。
(三)
河南省檔案館是國家一級檔案館、河南省省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館藏檔案97萬余卷、資料12萬余冊,系統全面真實地反映了近現代河南社會經濟的歷史變遷。
在河南省檔案館,219期抗戰時期的《拂曉報》被作為“鎮館之寶”收藏。泛黃的紙張上,由彭雪楓將軍親筆題寫的“拂曉報”報頭剛勁有力。版面布局緊湊、內容豐富,既有戰士沖鋒、群眾支前的生動場景,又有中共中央最新的抗戰指示、社論時評,還有一些充滿文藝氣息的副刊作品。稿件語言通俗有力,版面視覺沖擊力強,展現出抗戰時期我黨輿論陣地的獨特風貌。
“這些珍貴的《拂曉報》,是2000年從曾任中共豫皖蘇區中央分局宣傳科科長的段佩明的遺孀袁瑛汝處征集而來的,有刻蠟油印和鉛字印刷兩種,印刷時間分別是1940年3月至1941年12月、1943年5月至1943年12月。”河南省檔案館二級巡視員、辦公室主任孫霞介紹。
為了保存好《拂曉報》這一紅色檔案,充分發揮其作用和價值,2022年,河南省檔案館對這219期《拂曉報》開展搶救修復工作,精心制作了《拂曉報》仿真件,并于2023年6月1日《河南日報》創刊74周年之際,作為社慶禮物贈予河南日報社。
“誕生在抗日烽火中的《拂曉報》,準確傳達了黨中央的聲音,宣傳了黨的抗日方針,給豫皖蘇邊區人民指明了前進方向,為中華民族的解放事業作出了不朽貢獻,在黨的新聞史上寫下了光輝篇章。”孫霞說。
拂曉之光穿越時空,紅色基因一脈相承。在拂曉精神的指引下,一代代黨報人篳路藍縷、接力奮進,在黑暗中追尋光明、在困境中堅守信念、在變革中勇于開拓,與時代同步伐,與人民齊奮斗,創造出了輝煌的成就。
記者 劉麗 張化云 馬競
①拂曉報社各媒體稿件和圖片,獨家授權拂曉新聞網發布,未經本網允許,不得轉載使用。獲授權轉載時務必注明來源及作者。
②本網轉載其他媒體稿件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因轉載的作品內容涉及您的版權或其它問題,請盡快與本網聯系,本網將依照國家相關法律法規作相應處理。
本網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57—3909502
舉報郵箱:zgfxnews@163.com
版權所有:拂曉新聞網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點信息未經允許不得復制或鏡像
地址:宿州市紡織路拂曉報社 郵編:234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