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千年古碭郡,一城酥梨香。
仲秋的碭山,萬畝梨園酥梨掛滿枝頭。9月13日,這座皖北小城迎來第30屆采梨節。
碭山梨樹種植歷史悠久,至今留存百年以上老梨樹6萬余株。20世紀50年代,地處黃河故道兩岸的碭山人,選擇以種植梨樹治沙,從而讓梨樹在這里大面積安家。
目前,碭山酥梨種植面積25萬畝,年產酥梨約15億斤,被譽為“中國酥梨之鄉”。
自1996年辦節以來,碭山三十載梨香不絕,黃河故道“三梨”更甜。

“產業梨”:
從“一顆梨”到“一鏈梨”
走進安徽龍潤堂生物科技公司生產車間,一顆顆梨經清洗、破碎、榨汁、濃縮等生產流程,搖身一變化作各類梨衍生產品。
這里,一顆梨有“72變”。
梨膏、梨酒、梨罐頭、梨醋……該公司展廳內,與梨有關的產品琳瑯滿目。“我們先后研發出30余款梨深加工產品,打造出多款知名品牌,產品遠銷國內外。”公司副總經理趙雨字表示。
近年來,碭山縣積極引進并培育水果加工企業,延伸、鍛造水果產業鏈,全縣水果加工企業超180家,年加工能力40余萬噸,形成從種植到加工再到銷售的完整產業鏈。

尤值一提的是,受益于產業的集群成勢,碭山電商產業發展勢頭強勁,全縣電商企業2000多家,農產品網絡年銷售額超50億元,帶動15萬余人就業創業。
2024年,碭山梨產量達109.54萬噸,產值35.49億元,其中碭山酥梨74萬噸,全產業鏈產值達127.43億元。
如今,碭山酥梨品牌價值高達190.64億元。
“科技梨”:
從“會種梨”到“慧種梨”
走進碭山“一號梨園”,科技感撲面而來。
果園內的小型觀測站安裝了各類數據采集設備,梨樹上布滿攝像頭、傳感器,可全天候監控梨園,采集風力、風向、光照、溫度、濕度、土壤墑情等數據,實時上傳至信息化管理平臺。
“現在有了這些智能設備,我們對梨園管理就吃下了一顆‘定心丸’。”碭山縣農業農村局研究員田娟打開“碭山數字果園”App,各項實時數據一目了然。“比如一旦溫度過低,平臺會立即發出預警,果農可以第一時間采取防凍措施。”
通過傳感器和智能設備,“數字果園”實現了線上操控、遠程會診。農戶在平臺上可直接聯系專家,專家通過攝像頭和傳感器數據即可遠程診斷問題。“以前要下地查看病蟲害,現在通過手機電腦就能實時監控,在線指導。”田娟介紹道。
據悉,碭山縣著力打造“信息科技+智能裝備”創新集成的生態基地,推進酥梨產業數字化、智能化、品牌化升級,積極探索建立“數字種植模型”。目前,全縣已建成數字化應用場景16個、數字農業示范基地53個,覆蓋面積30余萬畝。
值得一提的是,為推廣優質梨品種,今年,碭山縣強化與科研院所合作,成立國家梨產業技術體系碭山綜合試驗站,培育優良后代品系32份,選育推廣“皖梨1號”等新品種7個。
“振興梨”:
從“致富梨”到“幸福梨”
9月13日,碭山縣良梨鎮梨樹王景區內酥梨掛滿枝頭,游客絡繹不絕。
徐州的騎行愛好者老張趁著周末,再次與朋友們一起來到梨園,一邊騎行,一邊品嘗酥梨。“今年梨花節、采梨節我都來了,這兒風景好,特別適合打卡拍照。”他笑著說。
“今年梨花節期間,景區日均游客量接近6萬人次。”良梨鎮相關負責人表示。

2023年,該鎮成立鄉村休閑旅游發展聯盟,依托梨樹王景區特色資源,大力發展休閑旅游產業。截至去年底,發展聯盟輻射村莊年接待游客超200萬人次,直接帶動1550余戶2800多人從事旅游相關行業。旅游產業為相關村集體經濟帶來年增收46萬余元,另有70多戶群眾通過土地和宅基地流轉,實現年增收51.4萬元,拓寬了農民增收渠道。
“過去我們只知道種梨賣梨,如今春天賣花、秋天賣果、一年四季‘賣風景’——守著梨樹就能賺三份錢。”良梨鎮良梨村村民郭順利高興地說。
2024年,碭山縣共接待游客791.7萬人次,實現旅游綜合收入42.6億元。
今年,梨樹王景區還推出多元融合的新業態,如田園實景直播、酥梨文化市集和夜間燈光秀等特色活動,進一步集聚人氣、激活消費。
夕陽西下,果農們結束一天的勞作陸續回家,而村口的電商服務站依然燈火通明,工作人員正緊張打包當日采摘的酥梨,發往全國各地。
從昔日的果腹之物到今天的致富寶貝,從傳統種植走向智慧農業,一顆酥梨三十年來的蛻變,正是碭山鄉村產業振興的生動縮影。
■人民網記者 陶偉 陶濤
①拂曉報社各媒體稿件和圖片,獨家授權拂曉新聞網發布,未經本網允許,不得轉載使用。獲授權轉載時務必注明來源及作者。
②本網轉載其他媒體稿件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因轉載的作品內容涉及您的版權或其它問題,請盡快與本網聯系,本網將依照國家相關法律法規作相應處理。
本網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57—3909502
舉報郵箱:zgfxnews@163.com
版權所有:拂曉新聞網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點信息未經允許不得復制或鏡像
地址:宿州市紡織路拂曉報社 郵編:234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