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路村地處靈璧縣大路鎮,是連接睢寧縣至宿縣的交通要道,戰略位置十分重要。“抗戰時期,俺們村叫張大路,別看村子其貌不揚,這里可是八路軍蘇魯豫支隊司令部舊址,也是張愛萍將軍早期開展抗日活動的重要陣地。”在“抗日烽火路”集中采訪時,大路村村委會主任張燕棟告訴記者。
1938年5月,徐州失守后,皖東北各縣相繼淪陷,國民黨行政系統土崩瓦解,我黨先后派出多名干部前往皖東北開辟抗日根據地。1939年7月,張愛萍奉命進入皖東北地區開展統戰工作,并在張大路建立中共皖東北工作委員會。
隨后,張愛萍率部以張大路為中心開辟靈璧、泗縣、宿東、蕭銅等根據地,并組織指揮八路軍主力和當地抗日武裝痛打日偽頑軍,爭取團結愛國民主人士,鞏固擴大抗日統一戰線,發展各地黨組織及其領導的抗日武裝,維護團結抗日大局,成為皖東北抗日的領導核心。
為鞏固皖東北國共合作抗日局面,1939年8月29日,張愛萍等人主持召開了張大路會議。會議的主要目的是調解盛子瑾(國民黨第六區行署專員)與許志遠(國民黨靈璧縣縣長)之間的矛盾,促成他們和解,聯合抗日,進而形成皖東北抗日統一戰線。
“大敵當前,要以中華民族利益為重,為了國家民族存亡,決不能因一時一事之憤,互不相讓、相互爭斗,干出親者痛、仇者快的事情。誰不顧大局,尋釁鬧事,誰就會成為中華民族的千古罪人。”在張愛萍等人的耐心勸導下,盛子瑾與許志遠重歸于好,并在隨后召開的群眾大會上作了表態性發言。
“張大路會議的成功召開,標志著皖東北抗日統一戰線的初步形成,為抗日民主政權的建立和皖東北抗日根據地的開辟奠定了堅實的政治基礎,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歷史意義。”張燕棟說。自此之后,我黨我軍的活動由隱蔽逐漸走向公開半公開,很多青年黨員被安排到國民黨的政府機關為我黨工作。同時,靈璧的抗日民主政權紛紛建立,我黨我軍在皖東北的活動也有了經費和給養的保障。
當時,皖東北地區黨的組織由中共皖東北工作委員會和中共蘇皖區黨委雙重領導,多有不便。考慮到中共蘇皖區黨委距徐州較近,日偽據點林立,活動不便,而皖東北地域廣闊,又同盛子瑾建立了統戰關系,有利于各項工作的開展,張愛萍于是在張大路用電臺致電中共山東分局,建議中共蘇皖區黨委南移至皖東北地區。
1939年9月初,中共蘇皖區黨委書記金明奉山東分局之命,率區黨委機關和近40人的警衛排到達張大路,召開了中共皖東北工作委員會和蘇皖區黨委聯席會議,撤銷皖東北工委和皖東北特委,由中共蘇皖區委員會統一領導皖東北抗日根據地的工作。至此,皖東北地區實現了黨的統一領導。記者 沈前程
①拂曉報社各媒體稿件和圖片,獨家授權拂曉新聞網發布,未經本網允許,不得轉載使用。獲授權轉載時務必注明來源及作者。
②本網轉載其他媒體稿件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因轉載的作品內容涉及您的版權或其它問題,請盡快與本網聯系,本網將依照國家相關法律法規作相應處理。
本網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57—3909502
舉報郵箱:zgfxnews@163.com
版權所有:拂曉新聞網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點信息未經允許不得復制或鏡像
地址:宿州市紡織路拂曉報社 郵編:234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