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日韩99,中文字幕av一区二区三区四区,eeuss鲁片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歡迎訪問拂曉新聞網

【銘記歷史 緬懷先烈】抗日烽火路

作者: 來源:安徽經濟報 2025-08-30 10:34

弘揚偉大抗戰精神,激發廣大人民群眾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情懷,繼承先輩遺志。宿州作為皖東北抗日根據地的核心區域,作為全省乃至全國抗擊日本侵略的重要戰場之一,面對敵人的瘋狂侵略,廣大軍民奮起抵抗,開展了艱苦卓絕的斗爭,涌現出無數英勇烈士和可歌可泣的抗戰故事,展現了血戰到底的愛國主義情懷和“一寸山河一寸血”的英雄氣概。

本版深入挖掘發生在宿州大地上的抗戰故事,緬懷為國捐軀的革命先烈。

皖東北抗日根據地的烽火創建路

在新四軍第四師九旅指揮部石相舊址展館,解說員張海平的講解,讓記者重溫了張愛萍將軍等老一輩革命家開辟皖東北抗日根據地的崢嶸歲月。

“這座展館依托新四軍第四師九旅指揮部舊址打造,生動還原了1939年至1945年皖東北軍民的抗戰斗爭歷程。”張海平介紹,石相村曾是皖東北抗日根據地的“心臟”,張愛萍、楊純、劉玉柱等革命家曾多次進駐,在這里建立民主政權、整編抗日武裝,為淮北抗日根據地的創建筑牢根基,“展館分為三個展廳,從根據地開辟、抗日力量發展到張愛萍將軍生平,層層遞進展現皖東北抗戰的壯闊畫卷。”

走進第一展廳“挺進石相奠新基”,墻上的史料照片與文字清晰呈現了根據地創建的關鍵節點。“1939年7月,張愛萍將軍與楊純同志首次進駐石相,組建中共靈宿縣委,這是皖東北抗日民主政權的重要起點。”張海平指著一組人物合影介紹,當時縣委成員住在村民家中,白天深入田間地頭發動群眾,夜晚在油燈下研究斗爭策略,“1939年10月,張愛萍第二次來到石相,部署根據地開辟任務;1940年1月,他第三次進駐,在這里成立新四軍六支隊四總隊,整編‘六抗三支隊’為十一團,皖東北抗日根據地正式創立。”展柜中復刻的會議記錄,泛黃的紙頁上,密密麻麻的字跡見證著當年的戰略決策。

第二展廳主題是“抗日戰旗,插遍皖東北”,聚焦抗日武裝的發展與斗爭事跡。“老宿縣地區曾活躍著三支重要抗日隊伍,以孫象涵為首的彭南游擊隊、沈聯成帶領的宿東游擊支隊、趙匯川組建的宿西抗日游擊隊,后來都整編為新四軍正規部隊。”張海平指著部隊沿革圖譜,詳細梳理歷史脈絡。1940年8月,這些隊伍在泗洪合編為八路軍第五縱隊第三支隊;1941年皖南事變后,改編為新四軍三師九旅,后調整為四師九旅,下轄二十五、二十六、二十七團,“還有被百姓稱為‘亢營’的九旅獨立營,營長亢為德率部在津浦路兩側與日偽軍作戰百余次,活捉國民黨少將胡澤普、砍殺漢奸劉永貴,成為敵后抗戰的‘尖刀’。”展廳內,213名烈士的名錄墻格外醒目。

第三展廳內有“張愛萍將軍生平事跡剪影”,通過詩歌、攝影、書法作品展現將軍風采。“張愛萍將軍不僅是軍事家,還是才華橫溢的文人。”張海平指著一幅將軍的書法作品“為人民服務”介紹,將軍在石相期間,不僅指揮戰斗,還推動創辦正風中學、皖東北行政干校、《皖東北日報》,建立傷兵醫院,用多種方式喚醒民眾抗日熱情,“這幅《過洪澤湖》詩歌手稿,就是他記錄皖東北抗戰歲月的真實寫照。”

村內的舊址遺存還有張愛萍居住過的舊宅、靈宿行署舊址、六抗三支隊傷兵醫院舊址,老寨山訓練基地、血戰欄桿山戰斗舊址……每一處遺址都有令人蕩氣回腸的故事。“石相村的每一塊磚瓦,都承載著紅色記憶。”張海平說,展館通過文圖資料,填補了皖東北抗日斗爭史的部分空白,目前已成為收集研究抗戰史料、開展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平臺。

黃廟戰斗:精彩的“十分鐘突襲戰”

1938年,在蕭縣楊樓鎮黃廟村發生的“十分鐘突襲戰”,打響蕭縣淪陷后的抗日第一槍!

近日,記者走進黃廟村,駐足在黃廟戰斗紀念碑前,在解說員袁鳴梓的講解下,記者仿佛置身于這場戰斗中。

1938年5月18日蕭縣淪陷后,日軍為控制隴海鐵路這條戰略交通線,在黃廟村設立據點,駐扎21人小分隊。這些侵略者所到之處,燒房、搶糧、害百姓,村民們白天躲在莊稼地,夜晚不敢歸家,不少家庭妻離子散。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中共領導的抗日武裝挺身而出。

1938年5月初,中共徐西北區委在豐縣召開五縣聯防會議,號召建立抗日武裝。蕭縣隴海路南區工委書記李忠道聯合總動委會組織部副部長郭影秋,于7月中旬組建蕭縣抗日游擊大隊,后改編為湖西人民抗日義勇隊第二總隊第十七大隊。這支一百多人的隊伍,雖裝備簡陋,卻憑著保家衛國的信念,成為蕭縣百姓的“主心骨”。

“要打勝仗,必先謀定。”十七大隊先派隊員潛伏偵察,摸清日軍“中午天熱必休息、武器集中存屋內”的作息規律,最終確定8月23日中午突襲。十七大隊組建了4人突擊隊,偽裝成送禮百姓;5人組成的預備隊負責增援;其余人員分兩組,分別警戒楊樓、黃口方向的日軍援兵。

隊員提著裝滿雞蛋、桃子的籃子,裝作走親戚的客人走進據點。鬼子見了禮物,圍著爭搶,完全沒了防備。隊員們瞬間掏槍射擊,預備隊隨即沖了進來。從槍響到結束,整整10分鐘,戰斗就取得了勝利。

“這場戰斗共擊斃日軍20人,繳獲三八式步槍18支、歪把機槍1挺、日本盒子槍1把,還有大量子彈、帳篷等物資,更難得的是,我們的戰士無一人傷亡!”這是史料記載中的戰利品清單。

這場勝利的影響遠不止蕭縣。1938年11月7日,延安新華社發布消息表揚黃廟戰斗;1939年3月30日,山東《大眾日報》專題介紹戰斗經驗,為全國抗日武裝提供借鑒。

如今,黃廟戰斗紀念碑已成為宿州市紅色教育基地。袁鳴梓告訴記者,作為教師,她每年都會帶學生來此開展“清明祭英烈”活動,平時也會將戰斗故事融入課堂教學,目前正聯合同事整理史料,計劃編寫紅色教材。“讓孩子們知道,今天的幸福生活,是英雄們用鮮血換來的。”

“抗日之家”的家族奉獻

在碭山縣周寨鎮孟樓村,一座經過修繕的農家院落靜靜矗立,這里便是抗日烈士孟憲琛的故居。作為碭山革命歷史的重要見證,故居內的每一件展品、每一段文字,都在訴說著孟憲琛烈士投身革命、浴血抗日的崢嶸歲月。

8月21日,記者走進孟憲琛故居,重溫烈士用生命書寫的英雄壯歌。

“孟憲琛烈士是我黨在碭山地區早期革命的重要領導者,1910年出生于孟樓村,1929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從那時起,他就把自己的一生與民族解放事業緊緊聯系在一起。”講解員蔣世豪向記者介紹烈士的生平。紀念墻上鐫刻著烈士的革命履歷,他不僅創立了碭師黨支部,還先后擔任碭北區委書記、蘇魯豫區黨委警衛營營長等職,抗日戰爭爆發后,更是帶領隊伍轉戰豫東、魯西南、蘇北數十縣,殺日寇、捉漢奸,是當地軍民心中的“抗日英雄”。

“九一八”事變后,當時孟憲琛在碭山師范學校任教,他帶頭宣傳抗日主張,組織師生上街游行,掀起了碭城規模較大的反帝愛國運動,讓更多群眾覺醒起來。而在這之前,他還曾為學生爭取伙食補助,帶領師生罷課斗爭,最終迫使縣教育科補發費用,解決了貧苦學生的求學難題。

展板上的泛黃照片與文字記錄,讓這些塵封的故事愈發鮮活。

“最讓人動容的,是孟憲琛烈士對革命的忠誠與犧牲精神。”蔣世豪說。1930年,孟憲琛因從事革命活動被國民黨反動派逮捕,面對嚴刑拷打始終堅貞不屈。他的妻兒去獄中探望,看到他戴著鐐銬、血肉模糊,忍不住落淚,可他卻安慰家人說:“我從入黨之日起,就把生死置之度外了,為了實現共產主義,受點皮肉之苦又算得了什么!”正是這份堅定的信仰,支撐著他在獄中始終未泄露黨的任何秘密。

孟憲琛動員全家投身革命的事跡令人肅然起敬。“他不僅自己沖鋒在前,還讓父親、母親、妻子和三個胞弟都參與到抗日救亡工作中,一家人節衣縮食、變賣家產支持革命,豐、單、楊一帶的軍民都稱他們家是‘抗日飯店’‘抗日之家’,孟樓村也成了‘碭山的革命根據地’。”蔣世豪介紹,在孟憲琛的影響下,孟樓村許多群眾紛紛加入抗日隊伍,形成了“全民抗日”的熱潮。

1939年湖西“肅托事件”中,孟憲琛烈士蒙冤被害,年僅29歲。直到1941年,中共中央作出《關于湖西邊區鋤奸錯誤的決定》,他才得以平反,被追認為革命烈士。為了銘記這段歷史,前幾年碭山縣按照“保護為主、搶救第一”的原則,對自然朽損的故居進行全面修繕,盡可能保留歷史原貌。蔣世豪介紹:“我們在院內增設了中共一大至二大的黨史展板,主屋還原了烈士生前的生活場景,就是希望通過這些細節,讓參觀者更直觀地感受革命先輩的初心。”

如今,孟憲琛故居已成為當地重要的紅色教育基地。周寨鎮相關負責人表示,近年來周寨鎮依托故居開展了一系列愛國主義教育活動,結合“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黨史學習教育,我們組織干部群眾、中小學生走進故居,通過“百歲老黨員講黨史”“黨史讀書班”等形式,讓大家在緬懷中傳承紅色精神。截至目前,故居已接待游客超 2 萬人次,不少單位還在這里開展主題黨日活動,讓烈士精神成為激勵大家前行的動力。

從孟憲琛烈士的個人犧牲,到“抗日之家”的全家奉獻,“為共產主義奮斗終身”的誓言愈發醒目。如今,他的故居成為紅色教育陣地,不僅記錄著過去的苦難與輝煌,更在新時代續寫著紅色基因的傳承故事。

皖東北革命根據地紀念館:

紅色展館傳承紅色精神根脈

青磚黛瓦映初心,紅色展館憶崢嶸。

在泗縣運河小鎮南側,一座兼具楚風漢韻風格的仿古四合院建筑群落靜靜矗立,這里便是以泗縣為中心區的皖東北革命根據地紀念館。作為承載皖東北抗日歷史記憶的重要載體,它不僅記錄著八路軍、新四軍將士浴血奮戰的光輝歲月,更成為傳承紅色基因的精神地標。

近日,記者走進皖東北革命根據地紀念館,循著展館內的歷史脈絡,重走那段波瀾壯闊的抗日烽火路。

“皖東北抗日根據地是抗日戰爭初期,我黨領導八路軍、新四軍開辟的重要根據地之一,戰略地位極為關鍵。”講解員鄧雅清向記者介紹道。

館內的區域地圖,清晰標注出根據地的地理范圍,南至淮河、西接津浦路、北臨海鄭公路、東臨大運河,覆蓋泗縣、五河、靈璧等七縣全部或部分區域,總面積達1萬平方公里,人口約300萬。作為蘇魯豫皖四省結合部,這里既是東進魯蘇、西進中原的前進基地,也是抗擊日偽進犯的前哨,每一寸土地都浸潤著革命先輩的熱血。

步入紀念館主樓,以時間為線索的展陳空間徐徐展開皖東北抗日歷史的畫卷。從五四運動時期皖東北民眾的思想覺醒,到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形成后的救亡熱潮;從根據地創建初期的艱難探索,到淮北抗日根據地的鞏固發展。一幅幅珍貴照片、一件件革命文物、一個個場景復原,生動再現了那段烽火歲月。

“您看這幅劉少奇同志在皖東北指導工作的照片,1941年他來到泗縣一帶,深入調研根據地建設,為抗日斗爭指明方向;還有彭雪楓將軍率領新四軍第四師在泗縣開展游擊作戰的史料,他創辦的《拂曉報》曾是喚醒民眾抗日熱情的重要武器。”駐足展柜前,聽著講解員講述著革命先輩的故事,“展館特意采用立體式展示,就是為了讓參觀者沉浸式感受我黨領導人與軍民并肩作戰、前赴后繼的英雄氣概。”

在“根據地創建與堅持”展區,一組新四軍將士使用過的武器、生活用品引發記者關注:銹跡斑斑的步槍、縫補多次的軍裝、字跡模糊的作戰地圖,無聲訴說著當年抗戰的艱苦。“這些文物都是從民間征集或烈士家屬捐贈的,每一件背后都有感人的故事。”鄧雅清指著一件破舊的公文包介紹,“這是江上青烈士生前使用過的,1939年他在泗縣小灣村遭遇反動武裝襲擊,犧牲時年僅28歲,這個公文包里還留存著他未寫完的抗日宣傳文稿。正是無數像他這樣的革命者,用生命為皖東北解放事業筑起了堅不可摧的防線”。

“紀念館不僅是歷史的‘儲存器’,更是紅色教育的‘活課堂’。”泗縣烈士陵園主任孫德龍在接受采訪時表示,自開館以來,紀念館始終圍繞“紅色傳承”核心定位,已成為泗縣紅色旅游基地、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黨員干部廉政教育基地和皖東北紅色文化研究基地。   記者 趙雪劍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為擴大紅色文化影響力,紀念館積極整合本地紅色資源,目前該館已與泗縣烈士陵園、江上青紀念館等紅色基地串點成線,設計推出“皖東北抗日烽火研學路線”,讓參觀者沿著革命先輩的足跡,系統了解皖東北抗日歷史。僅今年上半年,就接待研學團隊、黨員干部和游客超5萬人次。

“我們與周邊10余家旅行社、5個景區建立合作,推出‘紅色研學一日游’‘抗日歷史深度游’等產品,還通過舉辦‘抗日故事分享會’‘紅色主題書畫展’等活動,讓紅色文化更貼近群眾。”談及市場化運營與紅色文化傳播的結合,孫德龍透露,紀念館正探索“紅色+旅游”的創新路徑,下一步,計劃開發紅色文創產品,將革命故事融入現代設計,讓年輕群體更易接受和喜愛紅色文化。

從史料展板到革命文物,從沉浸式展陳到研學路線,皖東北革命根據地紀念館正以多元方式,讓那段抗日烽火歲月深深地鐫刻在人們心中。

本網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57—3909502

舉報郵箱:zgfxnews@163.com

版權所有:拂曉新聞網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點信息未經允許不得復制或鏡像

地址:宿州市紡織路拂曉報社 郵編:234000

主站蜘蛛池模板: 民和| 图片| 安康市| 贞丰县| 福海县| 沙坪坝区| 玉环县| 嵊州市| 贺州市| 崇文区| 建平县| 滨州市| 靖安县| 文山县| 西安市| 岳阳市| 民和| 鹤岗市| 墨玉县| 太白县| 长岭县| 郯城县| 云龙县| 铁力市| 于都县| 洛隆县| 子洲县| 罗平县| 诸暨市| 焉耆| 林周县| 沂水县| 调兵山市| 泽库县| 宁夏| 神木县| 增城市| 乌拉特中旗| 辽源市| 荥阳市| 遵义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