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風云變幻間讀懂自然密碼,在防災減災中筑牢安全防線。近年來,市氣象局以“知風曉雨”氣象科普志愿服務品牌為筆,通過創作精耕、陣地輻射、服務下沉、網格聯動等舉措,持續繪就護航生命安全、提升科學素養的民生新圖景。
青春領航 涌動科普熱潮
世界氣象日的校園宣講、防災減災日的社區課堂、科技活動周的鄉村科普……每逢重要節點,總能看到宿州“知風曉雨”青年志愿服務隊的活躍身影。這支由氣象工作者組成的隊伍,2023年以來已累計開展科普活動130余次,覆蓋群眾8000余人次。在一場場宣講的實踐淬煉中,隊伍專業素養持續提升,多人榮獲“安徽省氣象科普傳播大使”“安徽省最美氣象科技工作者”等稱號。2024年,隊伍榮獲“全國優秀氣象青年志愿服務隊伍”表彰。
為打通科普服務“最后一公里”,市氣象局聯合應急管理部門打通鄉鎮、街道“神經末梢”,組建一支2900余人的基層氣象信息員隊伍,通過將氣象科普職責嵌入網格管理體系,織就一張覆蓋全市的“氣象信息網”,讓“氣象+減災”服務直抵千家萬戶。
陣地育壤 點燃科學星火
2024年5月,宿州市第二中學的校園里熱潮涌動。作為全國氣象科普教育基地(示范校園氣象站),這里正舉辦“氣象科技前沿進校園”講座,學生們與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博士后面對面交流,在互動中探索氣象奧秘。
這樣的場景只是氣象科普陣地建設的縮影。近年來,市氣象局系統整合科普資源,常態化開展“氣象開放日”活動,年均接待研學參觀超300人次,多次獲評全國科普日、全國氣象科技活動周優秀活動。同時,深化部門協作,構建“大科普”格局,與科協、教育部門聯合舉辦全市中小學生氣象科普競賽,多支學生隊伍在全省、全國氣象科普知識競賽中屢創佳績。
如今,全市已建成17家國家級、省級氣象科普教育基地(示范校園氣象站)及省級科學技術普及基地。2023年,宿州市氣象局榮膺“安徽省科普示范單位”。這片精心耕耘的氣象科普沃土,正孕育出科學普及的累累碩果。
指尖觸達 凝聚云端“智匯”
線下科普如火如荼,線上科普也精彩紛呈。近年來,市氣象局堅持守正創新,精心制作群眾喜聞樂見的氣象科普宣傳產品,《風G郎不尋常的氣象之旅》《解密“大澤風云”背后的氣象密碼》等作品在全國和全省氣象科普講解大賽中斬獲一等獎、三等獎等獎項。
為讓防災減災知識加速跑在災害前,市氣象局創新建立“一過程一策”伴隨式氣象科普宣傳機制,針對臺風、暴雨、高溫、寒潮等重大天氣過程,推出《主播說科普》《臺長說天氣》系列作品,依托微博、微信公眾號、抖音等新媒體矩陣,讓防災減災知識以更便捷、更鮮活的方式直達公眾指尖。作品累計瀏覽量突破百萬,相繼被中國氣象局、《安徽日報》等轉發推薦,成為災害性天氣中的科普“定心丸”。
田埂課堂 澆灌潤農“雨露”
“寒潮即將來襲,建議種植戶及時采取熏煙、噴水、覆膜等措施加強防護,最大程度減輕低溫影響……”2025年3月,一場“賞梨花 逛氣象科技小院”直播活動在碭山縣楊廟村梨園內展開。面對“倒春寒”威脅,氣象專家架起“云端診室”,為梨農開出精準“御寒處方”,吸引近萬名網友在線互動。這一幕,正是氣象科普直抵田間地頭,零距離服務“三農”的生動寫照。
自2024年起,市氣象部門創新打造碭山酥梨、泗縣金絲絞瓜等氣象科技小院,著力構建“農業+氣象+科普+技術推廣”的新格局,深入開展“千鄉萬村氣象科普江淮行”活動,聯合涉農部門開展農情調研、專家講座20余次,將防災減災知識和農技指導送到田間地頭,讓氣象科技在田野扎根結果。
從科普基地到云端矩陣,從校園課堂到梨園壟上,氣象科普的浪潮持續涌動。市氣象局將持續深耕“知風曉雨”志愿服務品牌,以更精準的服務把脈風云、傳播科學,為經濟社會發展和民生福祉注入澎湃動能。記者 邵子育 拂曉報通訊員 陳夢園
①拂曉報社各媒體稿件和圖片,獨家授權拂曉新聞網發布,未經本網允許,不得轉載使用。獲授權轉載時務必注明來源及作者。
②本網轉載其他媒體稿件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因轉載的作品內容涉及您的版權或其它問題,請盡快與本網聯系,本網將依照國家相關法律法規作相應處理。
本網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57—3909502
舉報郵箱:zgfxnews@163.com
版權所有:拂曉新聞網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點信息未經允許不得復制或鏡像
地址:宿州市紡織路拂曉報社 郵編:234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