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零散種植到千畝果蔬連片成勢,從傳統農耕到光伏產業協同賦能,從外出務工到筑巢引鳳——碭山縣關帝廟鎮黃屯村的蛻變,藏在特色產業從弱到強的跨越里,寫在人才振興的鮮活實踐中。
“鄉村振興,關鍵在人,核心在業。”站在熱鬧的電商直播間里,黃屯村黨總支書記、村委會主任李邦儉深有感悟地說。2024年初,他帶著“如何讓鄉村煥發新活力”的思考,先后赴杭州市蕭山區衙前鎮鳳凰村、瓜瀝鎮梅林村跟班學習。學成歸來后,他帶領村“兩委”盤活閑置土地,推動果蔬種植向規模化、標準化發展,同步引入光伏發電項目,讓特色農業與新能源產業協同發力,打響“引才、育才、用才”組合拳。2024年,黃屯村集體經濟收入突破130萬元。
碭山縣關帝廟鎮黃屯村蔬菜基地。記者 蔣幫煜 攝
打破思維“圍墻” 找準破局“密碼”
“先進經驗不是拿來就能用的,關鍵要和本土實際擰成一股繩。”跟班學習的經歷,讓李邦儉對“產業”與“人才”的關系有了全新認識。杭州市蕭山區衙前鎮鳳凰村依托自身深厚的紅色文化資源,結合鳳凰山麓、官河等得天獨厚的自然景觀,精心打造了游步道、小木屋、生態農場等一系列特色項目,成功實現了紅色文化與生態旅游的深度融合,走出了一條獨具特色的鄉村振興之路。而瓜瀝鎮梅林村創新打造的“數字青年未來村”,更是讓年輕人成為鄉村振興的主力軍,為鄉村振興注入了源源不斷的新動能。
這些生動的實踐,就像一把把鑰匙,打開了李邦儉對鄉村發展的新認知。他在筆記本上寫下了對黃屯村的反思:“咱們村有400畝葡萄產業園、1500畝蔬菜基地,32戶種植大戶卻各自為戰。”他敏銳地察覺到黃屯村與杭州這些先進村莊的差距,并非在于資源的多少,而在于發展理念的不同。黃屯村缺的是“先謀后動”的規劃思維,少的是“串珠成鏈”的產業意識,欠的是“青年歸巢”的人才支撐,要實現破局發展,必須跳出“就農業抓農業”的慣性思維,堅定不移走規劃引領、產業發展、人才驅動的路子。唯有如此,黃屯村才能在鄉村振興的浪潮中迎頭趕上,綻放出屬于自己的光彩。
錨定特色路徑 鋪就產業坦途
從杭州帶回的不僅是滿滿的筆記,更是沉甸甸的思路。李邦儉深知,照搬杭州模式行不通,必須讓先進經驗“本土化”。
多年來,黃屯村的種植戶“各管一攤”,零散的地塊像碎玻璃般分布在村子各處,既形不成規模效應,也扛不住市場波動。只有打破這種分散格局,將資源擰成一股繩,才能讓村莊發展步入快車道。回村后的第一件事,李邦儉就牽頭組建了“產業規劃小組”,小組成員既有沖鋒在前的黨員骨干,也有熟悉村情的退休鄉賢,更少不了經驗豐富的種植大戶。大家圍著鋪滿整張桌子的村莊地圖激烈爭論,最終一筆一畫敲定了《黃屯村“一帶三軸三區”五年發展規劃》:沿著黃屯村闞溝兩岸的林下空間,打造一條移步換景的景觀帶;以055、054鄉道和025縣道為三條發展軸線,將全村劃分為生態宜居生活區、現代農業發展區、創意田園農業區三大功能區。這張規劃圖就像一盞明燈,為黃屯村的未來照亮了清晰的方向。
規劃制定好了,更重要的是要落到實處。李邦儉帶著規劃小組成員,挨家挨戶上門做工作。白天,種植戶們在田里忙農活,規劃小組就搬個小板凳坐在田埂上聊;晚上,家家戶戶亮了燈,他們又踩著月光上門談。從政策解讀到效益分析,從風險防控到利益分配,耐心細致的講解終于打消了大家的顧慮。32戶種植大戶主動“抱團”,將400畝葡萄產業園與1500畝蔬菜基地串聯起來,打造成一個生機勃勃的“共富農場”。緊接著,農場里建起了冷庫,解決了農產品“豐產不豐收”的保鮮難題;又與其他村合作興建光伏發電站,既節能又增收,一舉破解了困擾村民多年的“存儲無保障”“收益單一化”等問題。
以“共富農場”為核心,黃屯村一步步打造出集科學種植、云端銷售、休閑觀光于一體的現代農業綜合體。村里開發的“云端農倉”小程序,讓村民們坐在家里就能把葡萄、蔬菜賣到全國各地,訂單量節節攀升。與此同時,村里還深挖農耕文化資源,發展農文旅融合產業。農耕體驗、田園觀光、農家美食……豐富多彩的活動讓黃屯村成了周邊城市居民的“周末后花園”,鄉村經濟的活力被徹底激活。
匯聚青年力量 激活發展動能
“家人們看過來!咱們這西瓜的糖度能達到13.5,切開來能看見晶瑩的糖心,瓜皮薄得像層紙,咬一口又脆又甜,汁水順著指尖流!”在黃屯村電商直播基地,“新農人”主播團隊正手捧剛摘下的西瓜對著鏡頭熱情介紹,直播間里“拍了”“看起來好甜”的留言刷個不停,網友們點擊下單,熱情高漲。
走進熱鬧的直播基地,4個直播間在西瓜大量上市時同步開播,屏幕上的訂單提示音此起彼伏。“有時候一天能接到近2000個訂單,每場直播都有1萬多粉絲在線觀看,人氣特別火爆!”主播陳燕一邊快速打包網友剛下單的西瓜,一邊笑著說。
誰能想到,如今電商直播搞得紅紅火火的黃屯村,以前有不少年輕人選擇外出務工。近年來,村里通過大力發展電商直播,像一塊磁石吸引了越來越多的年輕人返鄉當起“新農人”,為村集體經濟與電商直播的深度融合探索出了一條新路子。李邦儉借鑒梅林村“筑巢引鳳”的做法,在村口最顯眼位置掛出了“給場地、給政策、給銷路,就等年輕人回家”的大紅標語,為返鄉人才搭建直播基地,邀請直播老師開設培訓班,還專門召開返鄉人才座談會。會上,他分享了杭州青年通過電商創業成功的案例,結合黃屯村的實際情況細細分析,話語里滿是誠意。
“90后”李正本就是被這份誠意打動的年輕人之一。他回村后建起了“屯生”直播間,憑著一股闖勁和對農產品的熟悉,一年就銷售農產品23500余單,帶動252戶村民增收。大學畢業生李小靖則帶著家傳的非遺梨膏糖制作技藝回到了家鄉,成立了健康科技公司,通過電商平臺把這門老手藝推向了更廣闊的市場,讓傳統技藝在新時代煥發出新活力。更讓人欣喜的是,經返鄉青年常晴晴的牽線搭橋,黃屯村與杭州盛達期貨有限公司達成合作,300余畝果蔬基地被納入“金融+期貨”幫扶機制,給農產品上了一把“保險鎖”,讓村民種植更有底氣。
短短兩年時間,黃屯村就有12名青年返鄉創業。他們帶著新思想、新技術、新資源,成為村里產業振興的“生力軍”,帶動400余名村民增收致富。
“下一步,我們將繼續推動杭州經驗‘本土化’落地生根。一方面,細化‘一帶三軸四區’規劃,在現有基礎上擴建冷庫、新增光伏電站,推動葡萄與蔬菜產業實現鏈條化發展,積極引入深加工項目,讓農產品附加值再上新臺階;另一方面,加大青年創業扶持力度,吸引更多青年帶著智慧與活力返鄉,同時進一步拓展‘金融+期貨’幫扶機制的覆蓋范圍。”李邦儉的話語里充滿期待,黃屯村的鄉村振興之路正越走越寬。 記者 吳智偉
①拂曉報社各媒體稿件和圖片,獨家授權拂曉新聞網發布,未經本網允許,不得轉載使用。獲授權轉載時務必注明來源及作者。
②本網轉載其他媒體稿件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因轉載的作品內容涉及您的版權或其它問題,請盡快與本網聯系,本網將依照國家相關法律法規作相應處理。
本網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57—3909502
舉報郵箱:zgfxnews@163.com
版權所有:拂曉新聞網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點信息未經允許不得復制或鏡像
地址:宿州市紡織路拂曉報社 郵編:234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