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彭序
日前,記者走進宿州市榛果農業科技有限責任公司種植基地,只見一棵棵榛樹枝繁葉茂、長勢喜人,一簇簇榛子飽滿圓潤、綴滿樹梢。工人們分工明確、動作麻利,忙著采摘、裝袋、運輸……樹林間一派繁忙的豐收景象。“今年可是雙喜臨門!不僅榛子樹進入盛果期,平均畝產突破了1000斤;我們還搶占了早熟市場的先機,從6月起訂單就沒斷過。”公司負責人劉朝林指著掩映在綠葉間的榛果笑著說。
“榛子樹抗寒性強,耐干旱,在我國的東北地區廣泛種植。種植六七年以后進入盛果期,是公認的‘一次栽植、多年受益’的長效經濟果林。”劉朝林告訴記者,雖然榛子種植在皖北地區并不多見,但這里四季分明、光照充足,同一品種的榛子鮮果成熟期相比山東早半個月,比東北地區的更早兩個多月。正是這寶貴的“時間差”,讓基地產的榛子填補了市場的“空檔期”,成為采購商爭相采購的“香餑餑”。
“在宿州市,我應該是第一個‘吃螃蟹’的人。”劉朝林介紹,為發展榛子產業,他多次前往中國林科院、遼寧省林科院及省林科院“取經”,了解榛子種植情況及產業發展的優勢。2017年2月,在林業部門的幫助指導下,劉朝林引進遼榛8541、遼榛8469、達維等品種,在符離鎮蘆村創建了460畝的榛子種植基地。8年間,他邊學邊干,經常前往盛產榛果的東北地區考察,學習栽植、管理技術,并邀請省、市專業林技人員下鄉指導工人植保、除草、修剪等專業技術,確保榛樹長勢良好。
經過幾年的發展,劉朝林種植的榛子以“皮薄、仁大、味香”受到東北地區消費者的喜愛,慢慢打開了銷售渠道,擁有了固定的市場。“東北人喜歡吃鮮果,所以基本上鮮果還在地頭就被經銷商訂走了,每斤價格約8元錢,有多少要多少,根本不愁賣。預計今年的產值能超過300萬元。”劉朝林告訴記者。
在榛子產業蓬勃發展的同時,劉朝林通過探索實施“公司+基地+農戶”的經營模式,讓周邊100余人參與基地的管理,務工年收入5000元以上,解決了附近群眾就近就業的問題,小小榛果成為老百姓的“致富果”,也為鄉村振興注入了新動力。
“現在,不少榛子種植戶開始延長產業鏈,發展榛子深加工,所以我們也不能只停留在地頭賣鮮果。”劉朝林表示,下一步,他將在精心做好榛樹管理的同時,引進深加工設備,開發烘烤干果、榛子油、榛子醬等產品,著力打造榛果的全產業鏈,提高產品的質量和附加值,帶動更多村民致富增收,助力鄉村全面振興。
①拂曉報社各媒體稿件和圖片,獨家授權拂曉新聞網發布,未經本網允許,不得轉載使用。獲授權轉載時務必注明來源及作者。
②本網轉載其他媒體稿件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因轉載的作品內容涉及您的版權或其它問題,請盡快與本網聯系,本網將依照國家相關法律法規作相應處理。
本網互聯網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57—3909502
舉報郵箱:zgfxnews@163.com
版權所有:拂曉新聞網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點信息未經允許不得復制或鏡像
地址:宿州市紡織路拂曉報社 郵編:234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