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心相“髓” 托起生的希望
8月4日至5日,靈璧縣的尤景和埇橋區的馮云峰分別在合肥成功捐獻“生命的種子”,為兩名血液病患者送上了愛與希望。至此,我市已經實現非親緣造血干細胞捐獻63例。(據8月6日《拂曉報》)
2010年9月,宿州女工王梅手捧鮮花的照片,被新聞媒體發布后,引起了不小的轟動。那個時候,很多人對造血干細胞捐獻的相關知識了解不多,甚至有人將捐獻等同于“骨髓穿刺”。作為宿州市首例實現非親緣造血干細胞捐獻的志愿者,王梅通過自身經歷消除公眾對造血干細胞捐獻的恐懼,帶動更多的人加入了捐獻者的行列。2014年6月,鄉村醫生杜秋成為宿州市第2例造血干細胞捐獻者。之后,礦工韓進、教師楊杰、大學生張瓊麗等,相繼實現造血干細胞捐獻。到了2024年,宿州市全年共實現造血干細胞12例,數量位居全省前列。2025年以來,宿州已經有8人成功捐獻。這些成功案例的背后,是相關部門的不懈努力和志愿者的無私奉獻。
造血干細胞被稱為“生命的種子”,是治愈白血病、地中海貧血等疾病的唯一希望。志愿者的一次捐獻行為,可以為一個掙扎于深淵的生命帶來重生的曙光,為一個瀕臨絕望的家庭重新撐起一角晴空。然而,非親緣配型成功率僅1/400至1/10000,每個成功配型都堪稱“生命彩票”。只有動員更多的人加入中華骨髓庫,才能將個體微光匯聚成照亮他人生命的星河。
要從科普破壁、制度護航和人文關懷三個方面著手,讓更多“生命的種子”順利傳遞。相關部門應持續深入社區、企業、機關等,開展造血干細胞捐獻知識宣傳活動,讓公眾了解造血干細胞的采集是通過血液成分分離機完成的,全程僅需肘靜脈穿刺,使用的是一次性無菌器材。全球至今保持零傷害記錄,并不需要所謂的“抽骨髓”。一直以來,相關部門都是建立相關制度,對入庫、體檢、捐獻等環節進行全流程跟蹤支持,保障捐獻順利進行;大力宣傳捐獻者的事跡,并褒獎捐獻者的奉獻行為,營造“捐獻光榮”的社會氛圍。
從生命之花即將凋零到生命之帆重新揚起,每一次造血干細胞捐獻的實現,都是一場愛心的接力。而造血干細胞捐獻的價值,早就超越了醫學的范疇,成為衡量社會文明程度的溫暖標尺。希望越來越多的人加入這項公益事業,用大愛之舉為更多的生命托起希望。
■ 王云
· 版權聲明 ·
①拂曉報社各媒體稿件和圖片,獨家授權拂曉新聞網發布,未經本網允許,不得轉載使用。獲授權轉載時務必注明來源及作者。
②本網轉載其他媒體稿件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因轉載的作品內容涉及您的版權或其它問題,請盡快與本網聯系,本網將依照國家相關法律法規作相應處理。


推薦閱讀
-
1宿州市與奇瑞集團舉行合作項目簽約儀式 08-12
-
2流動的史詩——新汴河⑩ |未來:生態與煙火的和鳴 08-11
-
3上半年宿州市經濟運行總體穩定 08-08
-
4
-
5全市寵物經濟產業發展工作調度會召開 08-04
-
6上半年宿州市水利建設投資增幅全省第一 0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