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熱浪背后夏日限定消費密碼
熱浪翻滾,蟬鳴聒噪。與氣溫一同攀升的,還有不斷涌動的夏日消費熱情。從影院暑期檔上新不斷到避暑勝地游人如織,從夜市煙火升騰到博物館奇妙夜開啟,一幅活力四射的“夏日經濟圖景”正涌動在城市各處。
今年的夏天好像比以往更熱一些。當35℃以上的高溫成為常態,消費者對解暑和健康防護的需求爆發式增長。數據顯示,碳酸飲料、冰淇淋等品類成交量環比增長超過75%,清涼眼罩更是成為今夏爆款,銷量環比增長超10倍,防曬用品更是成為人人“必備”,臉戴“臉基尼”、身穿防曬衣的“全副武裝”防曬族成為街頭一景。
高溫也迫使消費時段向涼爽的夜晚延伸。夜市、夜游、夜演等夜間經濟業態全面開花,文化場館紛紛開啟“超長待機”,多地博物館和文化地標類景區暑期延時開放,舉辦特色夜游、夜宿活動。
而更深層的變革發生在文化旅游領域,“沉浸式體驗”正在取代“觀光式打卡”成為市場主流。和傳統業態下觀影、購物、餐飲等追求涼爽安逸的購物體驗相比,當代消費者更愿意為精神愉悅、文化認同和自我實現買單。在此影響之下,崇尚個性、表達、抒發、群體認同的話劇、脫口秀、演唱會等文化體驗類消費在夏日經濟中的表現不容小覷。據中國演出行業協會發布的數據顯示,演唱會門票消費對當地消費的拉動比高達1:4.8。演出帶來的不僅是門票的銷售,更是背后十幾萬甚至幾十萬“發燒友”涌入演唱會舉辦城市的巨大消費人流。
夏日經濟的火熱令人欣喜,但須警惕其成為“季節性陣風”。要讓這份熱度轉化為高質量發展的持久動能,需在“熱運行”中做好“冷思考”,系統發力。
各地需立足自身資源稟賦,發展特色化、差異化的夏日經濟產品。無論是依托山水的清涼避暑,還是根植歷史的文化夜游,抑或是擁抱科技的沉浸體驗,都應追求“人無我有、人有我優”的品質,為消費者營造一片安全、舒心、公平的環境。當然,短期促銷活動可點燃熱情,但長遠發展需制度保障。應完善支持夜間經濟發展、促進文旅融合、鼓勵消費創新的長效機制。將應對暑期高峰的經驗,沉淀為提升城市日常治理水平和商業活力的常態化舉措,實現“旺季更旺,淡季不淡”。
夏日的熱浪終會退去,但消費升級的浪潮奔涌不息。蓬勃的夏日經濟,是消費市場巨大潛力和創新活力的生動寫照。它既是檢驗當下供給質量與治理能力的“溫度計”,更是面向未來,推動經濟轉型升級的“催化劑”。我們樂見這份熱力,更期待透過這扇夏日之窗,洞見消費變革的新路標,以深化改革的決心、優化消費的恒心、創新供給的匠心,把這份“夏日限定”的熱力,鍛造成驅動經濟發展行穩致遠的澎湃動力。
■ 權靜
· 版權聲明 ·
①拂曉報社各媒體稿件和圖片,獨家授權拂曉新聞網發布,未經本網允許,不得轉載使用。獲授權轉載時務必注明來源及作者。
②本網轉載其他媒體稿件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因轉載的作品內容涉及您的版權或其它問題,請盡快與本網聯系,本網將依照國家相關法律法規作相應處理。


推薦閱讀
-
1踏浪“出海”,宿州企業如何走出“國際范”? 07-22
-
2全市黨委和政府辦公室主任會議召開 07-19
-
3全市重點項目謀劃推進會召開 07-19
-
41-6月宿州市發放惠民惠農財政補貼21.13億元 07-18
-
5別出“新材” 集鏈成群 07-15
-
6上半年宿州市科技創新創業向上向好 07-11